金小蜂科—俑小蜂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小蜂总科
金小蜂科
寡节金小蜂亚科
俑小蜂亚科(学名:Spalangiinae)是属于金小蜂科下的一个亚科。
俑小蜂属(学名:Spalangia)是属于俑小蜂亚科下的一个属。
1.刻胸俑小蜂
刻胸俑小蜂(学名:Spalangiapunctuata)是金小蜂科俑小蜂属的一种动物。
(1)形态特征
雌:体长3mm。体黑色,具金属光泽。足胫节末端红褐色,第一跗节黄褐色,第二至第四跗节黄褐色至褐色,端跗节褐色。翅透明,翅脉褐色。
头前面观,高大于宽(30:26);颊外边向中适度会聚;刻点间距小于刻点直径,光滑。侧面观高是宽的2倍;眼高是颚眼距的1.4~1.5倍;颚眼沟缺;刻点在平面下部1/3密集形成皱褶;触角窝不明显突起。头背面观上颊约为长之半;POL等于OOL。
触角柄节粗糙,端部膨大,其长等于以后6节之和;梗节长约为宽的3倍,端部粗于基部,其长不足第一索节的2倍(12:7);第一索节长形(7:5),第三、第四索节近方形,第四至第七索节宽略大于长,并逐节增粗;棒节长为宽的2.6~3.0倍,等于末2~3索节之和。
颈具横向皱褶。前胸背板后部(图255)亚五边形,前缘具脊;近后缘处具横沟,横沟和后缘平行;沟前区除中央有一光滑纵带外具浓密刻点,沟前中央刻点较疏;沟后光带为前胸背板后部中央长的1/5。中胸盾片中叶前部光滑,后部刻点不规则皱褶,中央有一光滑纵脊;中胸盾片侧叶背面刻点小而稀疏。背三角片刻点稀小,光滑,侧三角片具纵向刻痕。小盾片除横沟前侧后角有几个刻点外光滑;小盾片横沟完整;沟后片约为小盾片全长的1/4,略宽于后胸背板。并胸腹节窝状双沟前部膨大,仅膨大处中脊明显;侧褶不明显;并胸腹节侧角后突出,但不形成尖锐的角。中胸侧板前斜凹下端向前弯;前侧片凹长形并和前斜凹以刻点沟相连;基前凹圆形,不与前侧片凹相连。后足转节背面隆起。前翅基室光裸;前缘室仅在缘前脉前具毛;前缘室长不及缘脉的2倍(35:20),痣脉钩状,与后缘脉等长。
腹柄长为宽的2倍,中部两侧具长毛。柄后腹第二节背板长于第三背板之半(10:17)。
雄:头前面观高等于宽,复眼突出。触角柄节长等于其后3节之和;第一索节长不足宽之3倍(15:5.5),短于棒节(15:19),是第二索节的1.6倍;第三至第七索节等长,均长形(8:5)。并胸腹节中央窝状双沟中部略窄,中脊完整,并胸腹节后部在并胸腹节颈前刻点粗糙。腹柄长为宽的2.5倍。体长2.8~3.0mm。
(2)分布范围
北京市,福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黑俑小蜂
黑俑小蜂(学名:Spalangianigra)是金小蜂科俑小蜂属的一种动物。
(1)形态特征
雌:体长3.0~4.5mm。体黑色,有时具金属光泽。足跗节除端跗节褐色外黄褐色,其余各节黑色,基节反光强。翅透明,有时呈微弱红褐色。
头部密布具毛脐状刻点。前面观高略大于宽(11:10),平面的外边向中会聚强,复眼极凸出。侧面观高为长的2倍,颚眼距长于眼高之半(13:18),触角窝极隆起,眼高是复眼至后头脊距离的3倍。柄节上具皱褶的纵向条纹,其长等于其后5节之和;第一索节长形,第二索节长略大于宽,其余索节近似方形,末索节有时略横形。
前胸背板后部前缘无脊,近似五边形,脐状刻点密集,中域横沟前刻点间距略大,近后缘处由一排脐状刻点组成的横沟明显,沟后光滑区是前胸背板全长的1/8。中胸盾片中叶前部近似光滑,具微弱横向刻纹;后半部刻点不规则,不形成皱褶,刻点间距清晰可见,中央有一光滑纵脊。小盾片横沟宽而深,沟前区域除中央一纵条外散布脐状刻点,沟后片约和后胸背板等宽。并胸腹节窝状双沟一直伸达并胸腹节颈,中部略变窄;中脊在前部1/3尖锐,侧褶仅在后缘明显;侧后角伸出尖锐的角。中胸侧板具明显的前侧片凹陷,并和前面的斜凹相连。前缘室长几乎2倍于缘脉;痣脉约和后缘脉等长;基室具毛。后足转节背面有一明显角状突起。
腹柄长2倍于宽,两侧具毛。柄后腹光滑。柄后腹第二节背板后缘向前凹入,第三节背板长约为第二节的2倍或略多。
雄:头略呈横形。柄节长不及后3节之和;梗节约为第一索节之半;第一索节长为其宽的3倍,其余索节明显长形,长为宽的2倍。腹柄长3倍于宽。
变异:雌蜂颚眼距与眼高之比变化较大,多数在上述范畴内,有一个标本颚眼距短,为18:20。柄后腹第三节背板有时长于第二节背板的2倍。Bou■ek的描述中,雄蜂中胸盾片中叶通常无中脊,本文研究的雄性标本有明显的中脊。
(2)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北京、辽宁、上海、四川、云南。
国外分布:欧洲、北美洲和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