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萧田
前几天,高层一行人来到浙江做调研。而这次调研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这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高层首次赴地方调研,由此可见意义非同一般。
第二个不同,“创新”是高层这次调研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和主基调,但却去了一个航空物流枢纽。
高层跑了杭州,看了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展馆;跑了绍兴,看了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在这一路调研创新企业的路上,高层领导特地去了一趟嘉兴,参观了圆通在那里的东方天地港建设现场,还听取了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进展介绍。
那么,高层在这次调研中讲了什么?为什么要亲自去一趟?这个未建成的东方天地港什么来头,释放出什么信号?
1、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
高层领导在嘉兴特地开了一个企业座谈会。在这个会上,高层在听取几家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后,提了几点期许——
希望广大企业把握经济工作新部署带来的新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稳定就业多作贡献。
总结这次嘉兴调研,高层主要关注两点: 对内,发展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辐射带动更多产业;对外,构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支撑外贸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
重点提到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问题。
物流成本到底“怎么降、降什么”?
《行动方案》就明确给出了答案——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新模式。
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依托现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若干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
实际上,国家层面上早就开始行动了。
今年以来,我国掀起了“机场建设”“疯狂挖运河”“环线高铁”等一系列大交通项目的热潮。
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这座桥的开通从根本上改变了杭州湾两岸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
从宁波到上海、苏南不必绕道杭州,陆路距离缩短120公里;温州、台州、舟山等地离上海更近,让南通、盐城等地到宁波更便捷。极大地缩短了宁波、嘉兴等浙东北地区与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中国基建进入2.0时代,从过去的“逢山开路”变成了“遇水架桥”,要的就是持续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而持续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也变了。
过去是通过产业卷价格和企业的恶性竞争,但这一次是国家直接出手,打造更多的大桥、机场、运河、高铁等一系列基建设施,打通各个地区间的交通联系,通过这些“硬件”的完善来持续降低物流成本和交通成本。
当然“硬件”跟上了,“软件”也没有落后。
几天前,一家新的中央企业——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
它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从国家层面构建一个物流大数据平台,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显然,高层的这次讲话背后,正是在顶层设计上,看中了交通物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毛细血管”般的作用。
2、毛巾里水还能再挤一挤
如果说内需是“造血”,那么物流则是“输血”。
在经济内循环时代下,物流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循环和经济复苏的速度。
平心而论,我们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物流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是全球需求规模最大的物流市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仍然比较高,还有巨大的降本空间。
就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这个数据来说,它既反映物流行业运行的成本效率水平,也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组织质量。
按照本次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要知道,2023年这个比率是14.4%,由14.4%下降到13.5%,如果我们以2023年的GDP来测算,这0.9个百分点的降幅,相当于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万亿元以上。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这个物流成本一旦降下来,将给企业节省下巨大的成本。
而且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不仅利好企业发展,普通消费者也能获得实打实的好处。
2023年,我国全年货物运输总量557亿吨,增长8.1%。以吨公里物流成本来看,我国的吨公里物流成本最低,仅为0.8元。
但在某些领域,比如农业领域就存在“跛脚走路”的情况。
农业农村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就是储运环节冷链尚不完善导致的。
举个例子来说,山东寿光的大蒜要卖到北京消费者手里,至少要周转5次以上,不仅增加了搬运装卸保管成本,而且还带来一定损耗。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 但从目前来看,低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物流标准化,以及全社会协同物流水平不高,也都在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复苏。
再比如,这几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量与日俱增,要走向全球市场,就需要优质高效的航空运输供应链服务体系来支撑。
“新三样”物流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能保障“新三样”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顺畅,同时也更能提高“新三样”在全世界的产品竞争力。
比如去年11月,比亚迪集团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动力锂电池就搭载着顺丰航班从鄂州花湖机场出发,顺利抵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落地后,该批产品被直派至匈牙利终端客户处。
这是比亚迪集团大型动力锂电池产品首次通过国内航司空运出口,标志着国内航空物流业填补了大型动力锂电池跨境运输的空白。
所以说,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畅通经济循环、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高层要亲自跑一趟嘉兴视察这个航空枢纽了。
3、为何是东方天地港?
回头再看东方天地港,无论是从国家站位还是企业战略上,它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嘉兴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处于长三角的中心区,1小时经济圈可达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从嘉兴起飞的话,3小时的飞行半径可以覆盖全国90%的人口。
同时,长三角发展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密集,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空运需求旺盛,而长三角核心区的航空货运压力亟需缓解。
早在2020年6月,圆通蛟龙集团在浙江嘉兴投资的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实质性投资落户,并被命名为“东方天地港”,依托该枢纽,圆通试图打造一个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长三角国际商贸集散中心和共享型多式联运中心三大功能为一体的航空物流枢纽。
该项目占地面积1454亩,总投资达122亿元。建成后,圆通希望能够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入驻,实现物流枢纽与高端制造业、进出口商贸的深度融合发展,极大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
说白了,嘉兴东方天地港和圆通就是想做中国的“孟菲斯机场”和“FedEx”。
美国孟菲斯机场与FedEx相辅相成并最终形成物流产业集群的成长历程一度是一段佳话。
在航空+物流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后,借助高时效的物流网络,大量对时效敏感,订单随机性大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落户孟菲斯(比如IT、医药、品牌服装等行业),进而带动商贸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临空产业区,并为FedEx带来了庞大的航空货运业务。
航空货运枢纽背后关联着过万亿的大市场,且增长空间巨大。
今年年初,高层还去了湖北鄂州的花湖机场,那是顺丰与湖北省共同打造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
一年两次参观此类航空货运枢纽,足见高层对其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此外,作为国内快递业唯二同时拥有飞机和机场的快递物流企业,圆通身上的创新也同样有目共睹。
近几年,圆通把数字化升级当作企业的“一号工程”,大力投入资源,持续优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方位赋能网络运营。从智能分拣系统到大数据驱动的运输规划,当科技创新应用贯穿于快递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圆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赢得了关键优势。
不仅如此,圆通在国际化上也开始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抱负。时至今日,已成功布局50多条跨境电商物流专线,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澳洲等重点国家和地区。
而在这两年来,除了鄂州机场之外,中国邮政以南京为中心发力国际货运,京东物流投资了南通机场,菜鸟则与深圳机场联手打造菜鸟国际快递全国首个航空货运中心,中通航空的布局于去年正式提上日程。
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一条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正在逐渐建立。
面向未来,中国快递物流行业将持续提质增效降本,全社会物流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也必将对中国经济构成更有力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