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直播间骗子,用上了科技与狠活

电商Pro

2024-12-24 20:50 广东

159030 0 0

央视曝光AI假冒名人带货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直播带货的套路也越来越有“科技含量”了。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种 “AI假冒名人带货” 的套路。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和名人一模一样的“数字人”,伪造他们的形象和声音获取观众信任,进而直播带货。

图源:央视新闻

比如张文宏医生就是这种“冒牌直播”的受害者。最近有网友反映,家中老人在某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张文宏医生在卖一种蛋白棒。老人信以为真,不仅下单还转发多个群聊。

只见视频中的 “张文宏” 医生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介绍一种“白芸豆威化蛋白棒”产品,面容和声音与真人非常相似,需要仔细甄别才能看出是AI伪造的。

图源:央视新闻

张文宏本人看到自己的形象被AI盗用后,也是既生气又无奈: “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特别是有些对AI不是很熟悉的、年纪比较大的市民,他们就会很容易相信。 我在发现这个事情后立即投诉过那个AI合成的视频,但是他的账号一直在换,我最后也没有精力了。”

图源:央视新闻

目前,该“冒牌张文宏”的账号已搜索不到,但此前商品橱窗中显示由AI带货的产品已卖出1200多份。

当然,形象被盗用作带货的受害者,远不止张文宏医生。随着AI合成技术愈发成熟,再加上已被频繁应用在短视频制作中,AI合成冒充名人的骗局愈来愈频发。

今年10月,老牌港星 黄百鸣 通过社交媒体郑重声明,有人盗用其过去影片,利用AI替换声音,代言一个不知名的药膏品牌。

图源:微博

更早之前,还有人用AI合成 刘德华 的声音为其账号引流,并售卖商品。事发后刘德华经纪公司发表声明,称这种行为已严重侵害刘德华先生的肖像权、姓名权及声音权益,并涉嫌构成诈骗。

图源:央视新闻

的确,如果只是借助AI制作娱乐视频也就算了,一旦涉及商业目的,性质就完全不同。毕竟不少消费者是冲着有名人背书才下单购买商品,AI冒充名人不仅是一种欺骗,更损害了名人的名誉权,甚至对其商业价值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打击“冒牌”AI,从上到下都在行动

之所以AI假冒名人会让不少消费者上当,很多原因是背后的技术较为先进,普通人平日接触较少,缺乏了解。

以“AI张文宏”为例,其至少用到了两种技术。第一种是 深度伪造技术 ,它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交换和视频合成技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来生成逼真的假视频或图像,将一个人的脸部特征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者完全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人物。

第二种是 语音合成技术和声音克隆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将文本转换成自然流畅的人类语言音频,而声音克隆则更进一步,能够模仿特定个体的声音特点,使得生成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某个具体的人所说的话。

同时,AI假冒名人背后的团队往往具有较强的反监测意识,一方面他们不进行明确的“身份主张”,只用模棱两可的话术暗示;另一方面他们避开流量高峰,只在午夜场露面。

不过,对于这些利用AI生成有害内容的人,平台倒有的是办法应对,并且毫不手软。

12月15日,腾讯官方平台 “微信珊瑚安全” 发布公告,称已结合用户举报、日常巡查等线索,从速从严打击了一批利用AI仿冒知名人士进行不当营销、恶意博取流量的违规行为,并针对相关情况开展专项治理,截至当日,累计处置内容532条,关闭账号209个。

图源:微信珊瑚安全

此外,今年3月26日, 抖音安全中心 发布不当利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治理公告,指出将严格处罚违规使用AI生成虚拟人物发布违背科学常识、弄虚作假、造谣传谣的内容。

结合近日央视报道相关事件来看,国家对AI的滥用也十分关注。今年9月14日,国家网信办起草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随着相关规则的完善,不法分子的容身之地也会越来越小。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又该如何识别哪些内容是AI生成的,防范不法分子利用AI设下的陷阱呢?

首先, 看平台标识。 目前主流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对于部分AI生成内容会有标注,看到相关提示时即可甄别内容真伪。

其次, 看发布者信息 。当看到“名人代言”等营销类视频时,简单有效的鉴定方法就是查看视频发布者的具体信息,视频平台会对知名人士、团体的账号进行认证,可以通过平台认证来分辨一些冒充名人的“高仿账号”。

再者, 看商品信息 。无论商品如何宣传,在购物前要仔细确认商品详情,在正规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必要时可以联系客服咨询,在购物后要保存好购物信息。

最后,如果不小心上当,完全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求商家做出退一赔三,并且金额不足500元的要这个按照500元来赔。

AI带货是一把双刃剑

正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AI对于直播带货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如果正确利用AI,对生意的提升作用也是立竿见影。

以京东为例,4月,刘强东以 “采销东哥”AI数字人 的形式出现在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的采销直播间,开始直播带货。这场直播在不到1小时内吸引了超过2000万的观众,并实现了超过5000万元的成交额。

图源:京东APP

也就是说,在不损害他人权益、不违反平台规定的前提下,合理利用AI说不定会有奇效。

比如,去年以来美团力推外卖店铺直播,为数字人直播提供了需求场景。由于这些数字人是生成的虚拟形象,不涉及肖像权的侵犯问题,再加上AI数字人不需要支付薪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直播,大大降低了店铺的人力成本,为生意带来了新的增量。

当然,AI数字人只是为直播带货提供了一种可能,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品类。比如美妆、服装等与观众互动较强的品类,或是图书等看重个人IP的品类,就难以被AI所替代。

总之,AI带货是一把双刃剑,全看使用者的用法。用得好,利国利民,用不好,贻害无穷。

作者 | 电商君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