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无节奏的忙乱中停了下来,尊重真实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关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寻找出路,如何在时代浪潮里拉紧属于自己的锚,他们正以更松弛的状态、更笃定的姿态,寻找答案。
文| 王唯
编辑| 桑柳
困在原地
工作十几年,杨嘉钰已经不是「职场小白」,却也面临着手足无措的困境。
杨嘉钰是嘉兴合信奔驰4S店的销售经理。她当上经理那年,曾经高歌猛进、一路飙升的豪华车市场第一次遭遇了滞涨。上马1个月的杨经理第一次遇到季度大考,就面临了销售任务完不成的困境。
这已经不是她今年第一次感受到被「困住」的滋味了。从业13年,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面临变化。
销售经理之外,杨嘉钰的另一个身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018年,她生完老二,为了兼顾家庭,她放弃自己喜欢的销售岗位,转做相对工作量少一些的全职内训师。有一天,杨嘉钰要加班,但老二还在哺乳期,没办法,只能让妈妈把两个小孩都带到公司来。那天的场景她直到现在依然记得:手里马不停蹄地处理着工作上的问题,老二哭了,要吃奶;还没放下老二,工作消息又劈里啪啦地涌过来了,而一旁,老大的作业还等着她辅导。
杨嘉钰开会时汇报销售数据
那一天就像那几年的隐喻,这种分身乏术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期间,屋漏又逢连夜雨,更让人崩溃的事情发生了——2020年,杨嘉钰被查出了肺癌。
杨嘉钰陷入了「职场妈妈」的困境。
而一千多公里外在北京的38岁的徐晓光则被困在技术难题上。他所负责研发的梅赛德斯-奔驰L2+智能驾驶系统中,有一个技术点迟迟未能突破;远在浙江台州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小尤被困在订单上,大环境不好订单在减少,同时还要关注国际政策的变化,比如遇上美国总统换届,就需要趁关税便宜的时候多发一些货出去,只能连轴转地忙。
在外界环境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焦虑或许成了一种「流行病」。这一年,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屠龙之路上遇到阻力、被挑战、被困住、被打倒,但又很快在焦虑中站起身来,想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个答案。
图源视觉中国
行动是缓解焦虑唯一的药
让杨嘉钰走出困境的办法是行动。
行业动荡初期,杨嘉钰压力很大。恰逢当时嘉兴市场有一个车展,这是她能在一个月内完成季度任务的重要时刻。那段时间,杨嘉钰投入了所有心血,从制定车展政策,到联动各个部门,几乎每天工作到十一二点。
「我发现,运气这个东西,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会觉得它永远不会来,但当你准备好了它就来了。」杨嘉钰说,那一次运气特别好,在她的部署下,5天的车展订单一下完成了她当时的季度业务缺口。
杨嘉钰看过一本书叫《与挑战共存》,说在当今社会里,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与其不停地想怎么克服它、改变它,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机会和角度与它共存,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成长。杨嘉钰深以为然。
很幸运,她的身体状况在治疗后有所好转,得以恢复正常生活。而经历过这次波折,「现在看事情变得更豁达了,因为永远不知道意外和噩耗哪天突然降临到你身上,意识到时间和生命是有限的,就变得更加珍惜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说。
杨嘉钰在线上与客户保持沟通
徐晓光也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与团队一起找到了突破技术卡点的钥匙。他依稀记得,在那些方向不明的日子里,整个团队在快速突破技术卡点与坚持奔驰安全标准的双向压力中频频碰壁,但他和负责软件开发的同事还是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技术细节中寻找解题思路。很多时候,他们两个人在办公室聊细节、聊方案,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充耳不闻」,聊着聊着,夜就深了,锁门关灯回家,在回家路上继续聊。
直到五六月份,他们实现了突破,终于拿出了满意的技术方案,「难题一下就解决了,我们真的特别高兴。」在充满专业术语的采访中,直到说起这些,徐晓光第一次出现感性的表达。
今年是徐晓光进入汽车行业的第十六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另一家汽车公司工作了几年,负责质量保证,2018年进入奔驰,直到2022年开始参与到L2+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中。这是一个由奔驰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的智驾项目,它的目标是在遵循全球奔驰标准的前提下,完全释放中国速度的优势。徐晓光和全体中国团队不负众望,仅仅用了12个月,中国研发团队就为长轴距E级车开发了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同期,另一个由中国研发团队负责的「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驾项目,也将于明年随着奔驰自主开发的全新架构MB.OS以及模块化架构(MMA)平台一并推出,这也让奔驰成为首个推出「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驾的豪华品牌。
身处技术浪潮之中,徐晓光对自己和团队的投入也更加坚定。如今,项目有了完美收尾,「就像农民一样,播下种子,有了方向,持续耕耘和浇水,如今算是到了收获的季节。甭管是从时间上还是项目质量上,都实现了我们当初的目标和诺言。」
「在自动驾驶这一块,奔驰也许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一步一步跑得非常稳的。」徐晓光说,很多时候,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和对技术的快速迭代难免冲突,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找到两者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速度,坚守奔驰标准。
徐晓光在检查测试车系统功能
治愈的支点
有的人在行动中治愈了焦虑,也有的人在来自外界的温暖中得到了治愈。
作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在巡护时发现野生动物,是罗春平平淡工作中惊喜的治愈。
罗春平第一次看到大熊猫的那一次,是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去采集新鲜粪便来做DNA监测。看到大熊猫的时候,它正在那儿喝水,罗春平就趴在旁边看。他俩都有点不耐烦。大熊猫不太把罗春平当回事,喝几口就看他两眼,琢磨这哥们怎么还不走;罗春平就只好看着它喝,心里嘀咕这哥们怎么还不拉粑粑。
终于,僵持一刻钟之后,大熊猫喝完水,准备往山上爬,罗春平突然看到它尾巴翘起来了,一坨粪便露了头。他抓起保鲜袋就冲了过去,那坨因为吃了剥过皮的竹茎叶而有些发黄的熊猫粪,落到地上还没停稳,就被罗春平装了起来。
回忆到这里,罗春平瞬间兴奋起来。野外工作一向是辛苦的,枯燥的,甚至危险的,提到在野外摔过的跤、受过的伤,他总是很淡然。但观测到野生动物带来的兴奋,却是实实在在的。
罗春平在山林中巡护日行数万步
在「丛林探险」的日子里,他和队友像这样一次次「蹲点」、监测、采集,一点点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少则两万步、多则七万步,罗春平和队友每天都在山野间一步步巡护,探寻野生动物的蛛丝马迹,也不放过丛林里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2023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平武县慈善总会,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开启了针对岷山山系中段雪豹及伴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项目。奔驰星愿基金捐助的红外相机,让护林员们的工作和相关多物种保护研究工作变得更高效。在不干扰、损伤野生动物的情况下,红外相机为罗春平和队友提供了全天候无间断的监测数据,对动物的识别也比肉眼更加准确。正是如此日复一日的巡护,加上红外相机的帮助,罗春平成为了发现岷山山系中段雪豹的第一人。
其实,对雪豹的寻找已经延续了4年。但罗春平和他的同事一直一无所获,甚至连粪便都没看到过。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天,罗春平照例早起,吃过早饭,开始当天的巡护。徒步几十公里后,他来到海拔4300多米,平武和九寨沟交界处的一个裸岩山脊上。大风天气,虽然已经是6月,积雪依然很厚。罗春平找到红外相机,开始查看影像。
看到2000多张的时候,目标出现了。
红外相机显示器只有6平方厘米,加上起雾,容易看不清,而且只能从中心开始放大。最后,罗春平看到了一条尾巴。
「雪豹!妥了!雪豹!」他朝远处已经有点体力不支的队友喊。这是罗春平一直在等的时刻。为此他特意去青海看过真实的雪豹,对它的照片也很了解,所以,虽然只看到一条尾巴,他能确定,妥了。虽然山上没有信号,但罗春平甚至编辑好了微信:「妥了,4年的监测,终于有了成效」。
雪豹的出现令罗春平眼前一亮 图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提供
罗春平是位退伍军人,性格朴拙,不善言谈,紧张时还容易结巴。但说起这些,电话那边的声音明显雀跃起来,「当时已经下午3点了,跑了一天,是人最疲劳的时候。但看到雪豹照片后,我一下亢奋起来,兴奋感和中彩票差不多,汗毛都竖起来了。」
工作时,护林员们穿迷彩服。平时,相机储存卡都是放进盒子装在固定位置,但那天,罗春平把那张装着雪豹照片的卡放到了贴着内衣、胸口位置的口袋里,「整个人特别有劲儿」,花三四个小时,一路跑回了驻地。
回到驻地,罗春平终于从照片中看到了雪豹的全貌。红外相机像素很高,雪豹的每一根毛发都能看得见。那是一只70斤左右雌性雪豹,「个头不是很大,但是看着很威武;说它凶猛吧,又不乏乖巧,关键是最后吐舌头那一下,还特别的萌。」
王朗一直是以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大熊猫的项目做得很透彻,但是对于大型肉食动物的研究很少。雪豹是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有了对它的调查,就把生物链给理顺了,说明咱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罗春平说。好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项目上下所有人都知道在岷山拍到了雪豹。「我晚饭都没吃,一直不停地接电话,接到了凌晨2点多。」
王朗风景图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提供
常年在岷山巡护的罗春平被雪豹治愈,而从事家族制造业的年轻人小尤在开车中疏解了压力。
工厂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工业园,开车上下班的两个小时,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在引擎声中把工作的琐事暂时抛在脑后,烦恼也都在风里消散了。那条路很宽,人也不多,天空中偶尔会有飞机划过,小尤可以踩几脚油门,在朝阳或是晚霞里,感受难得属于自己的放松。。
在他家,从爷爷那一代就开始开奔驰了。对老人家来说,它意味着豪华与极致,到了小尤这年轻一代,更多是被它的性能和个人表达所吸引。
小尤给他的梅赛德斯-AMG GT 50和AMG G 63都安装了暗夜包,为此特意等了大半年时间;他还有一整套洗车装备,只要天气好,几乎每周都会自己动手洗车,「洗完就坐在那里欣赏,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小尤说,在他眼中,奔驰就相当于「生活」,「它每时每刻陪伴在我身边,每天都有它。」
今年,F1中国大奖赛那段时间,小尤还参加了奔驰在浙江举办的梅赛德斯-AMG驾驶学院体验活动,和许多喜欢车、喜欢赛车的人一起,在教练指导下在专业赛道下跑圈,课余时间一起聊车、聊开车。他一直都很喜欢性能车,但平时很少有机会可以亲身体验赛道带来的速度和激情,所以,那次经历,成为了他至今都会时不时拿出照片来回味的记忆。就像生活中的闪光,治愈偶尔沮丧的时刻。
小尤参加梅赛德斯-AMG驾驶学院体验活动
治愈瞬间,不仅来自于自然,来自于速度,还可能来自于公司和组织体系。
杨嘉钰说,整个2024年,外面的环境依然在变化,但她变得更从容了。一方面是经验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奔驰给予的底气。
「今年开始,市场上大面积的汽车经销商出现了消极信号,但作为奔驰人很自豪的就是,不管是品牌战略上的决策,还是和经销商的合作,奔驰做得都是相当成功的。」她说,面对市场变化时,奔驰给了明确的方向和很好的指引和支持。「可以说,在我们非常难的时候,在大家对这个行业不寄予希望的时候,奔驰给了我们信心和底气。」
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在团队中,在向前一步的行动中,获得了自己的「治愈时刻」,也一步步笃定了自己的价值。
前行的力量
王天姝在八零末出生,进入奔驰已经9年,如今在奔驰研发中心负责电驱单元与传动系统开发。她说,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品牌十几个月就推出了全新产品,市场节奏变快了很多,奔驰也在提速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绝不放弃对产品质量和标准的坚持。」
王天姝(中)在和同事执行系统开发项目
奔驰的测试非常丰富和严格,比如说有一些高温高湿循环测试,一般的车企可能测2000个小时,但奔驰需要测3000多个小时。比如明年即将问世的全新纯电CLA,王天姝和团队在车型研发必备的项目基础上,还做了很多适应于中国道路特点的测试和分析等工作,在一次次的测试中不断优化、改进和验证,调整每一个像换挡点这样微小的细节,让客户体验更好,「这些都需要时间」。
最近这几年,她的工作领域延展到了芯片、电路设计和汽车的调校等对她来说新的领域。王天姝说,「人很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但是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没有新东西,也会失去乐趣感到无聊。」而在目前的工作中,她获得了成就感,也学到了新知,提升了自我,这让她觉得享受。
被治愈的一年,杨嘉钰的关键词则是「从容」。
奔驰是杨嘉钰的第一份工作,大学毕业后她就进了公司,2022年,出于出去闯一闯的想法,她跳槽去了行业头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零售网点。
新公司的运营模式偏互联网,「很卷,几乎全部时间都要投入在工作上,有时加班到十一二点,突然又拉了个会。」杨嘉钰说,她不是不能扛这个压,但觉得除了压力和卷本身,并没有预期中能力的提升。加上市场在起伏间大浪淘沙,新品牌朝生暮死的消息频频出现,她在新公司内部也感受到了压力背后的动荡,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恰逢2023年1月,以前的领导抛来了橄榄枝,怀抱着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她重新回到了奔驰经销商体系,一直到现在。有了这段经历,她更能感受到这一家百年公司对员工愿意给予的包容与成长空间。
整个2023年,杨嘉钰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到2024年,工作逐渐得心应手之后,她开始尝试把重心向自己转移一些,也有了更多亲子时间。
「生活上得到了更好的放松,其实也为更好地工作做了准备。」她说,「我觉得,在如今,如何与内卷时代共存,如何更好地适应变化并找到自己的小小空间,对职业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有过被困住、被打倒的时刻,但那些自信自洽自觉的行动派,总能无数次在泥淖中脱身。无论是在行动中缓解焦虑,还是在伙伴的拥抱中得到支持,总有一些力量,能让人奔驰起来,穿过日复一日的平淡,回应或大或小的挑战。在奔驰中,我们找到了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幸福感的支点,用它们,构建起大时代下普通人的时与势。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