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这一年你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或许有了新的责任,也因此有了更多压力,不得不在生活里疲于奔命;
或许你终于释放了天性,把城市看做游乐场,在万事万物里“搞抽象”;
或许你开始“向内求”,和自己对话,最终接纳了自己,从这个起点,在风雪里向前,边走边寻找答案。
“答案”,这大概是当下我们最为急需,却也是最难找到的事物。
当“不确定”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身边可以解惑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一年,我们越来越多向人工智能发问,试图更理解世界,也更理解自己。
12 月 31 日,百度发布首个年度 AI 提示词——“答案”。过去的一年里,在文小言 App 里,与“答案”相关的提示词总计出现超1亿次,出现频率紧随其后的,是“是什么”“怎么”和“为什么”?
你是否也曾经想让文小言给你某个答案,是否也曾好奇某个第一次听说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有个朋友,今年新当了爸爸,他总会和 AI 交流,获得一些婴儿成长的答案;
也有人在行情不好的时候,跨行换了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很多陌生的问题,他希望 AI 能立刻出答案,不让自己在琐碎的信息里浪费时间;
还有人仍在关注远方的哭声,他不理解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和 AI 交流,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是为了增加一些关于未来的确定感。
在 AI 对话框里重新认识自己
不确定容易引发焦虑,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参考答案”。
学生时代,每道题总有标准答案。等到了社会,前辈和同侪,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他们的经验当然不足以让我们“抄作业”,但至少让我们觉得不孤单,觉得任何事情总有一个“解法”,即便生活是旷野,我们也会希望能够结伴而行。
但现在,原本的答案纷纷失效,我们不是脱离了轨道,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荒原上。
今年我和一个心理学家聊天,我问他,前些年大家都在谈社会学和人类学,都在聊项飙,聊“消失的附近”,可是今年周围的人都转而去学心理学了,网络上很多热门词,比如“NPD”,比如“MBTI”,比如“内耗”也都或多或少与心理学有关。
他简单回答说,先前我们还会去试图理解社会,现在我们都往里走,想要先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来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波折。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在 AI 里寻找“答案”,也是面对不可预知的生活时的预演。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通过向 AI 提问,来做一场提前彩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朋友生气了该怎么安慰?琼瑶代表作是什么?为什么眼泪是咸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选哪个?
这些问题,有些 AI 可以回答,有些不能回答。它所给的“答案”,又何尝不是带着某种不确定性呢?每个回答背后,是算法、算力与大数据构成的系统,虽然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但毕竟无法完全等同于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向 AI 提问,有时候问题本身比答案更加重要。提示词不仅是和机器交互的语言,也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你在和自己对话。
比如说,当我们向 AI 询问“怎么开启一份新事业?”时,AI 会告诉你市场趋势,告诉你风险与机会,告诉你所需要的资本与能力。我们会反复追问,反复确认,可能会因为 AI 提及的某个困难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心,也可能会因一个未曾考虑过的机遇而兴奋不已。这时候,我们不仅在寻求更详细的答案,也是在梳理内心深处对于创业的渴望、恐惧与期待。
生活从不会有真正固定的 “答案”,无论是曾经的前辈经验,还是如今的 AI 建议,都只是我们在摸索前行中的辅助工具。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与内心对话的过程之中。真正的“答案”,并不来自 AI 的回复,而是来自人们和 AI 的共振。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寻找那个一劳永逸的 “答案”,而是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勇敢前行,利用 AI 等资源为自己的生活预演各种可能,我们便在逐渐适应这个时代的同时,也慢慢找到了与生活共舞的节奏,即便步伐偶尔凌乱,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向着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坚定走去。
是工作伙伴,也是情感寄托
百度发布的年度提示词里,“帮我”也成了高频词。
有人让文小言“帮我总结下今天的新闻”,有人让它“帮我写 10 个网络热梗”,也有人直截了当要求“帮我做题”。与之相似的提示词,还有“图/画”——“根据上下文生成思维导图”、“标题”——“再给我几个备选标题”、“风格”——“适合公众号的风格”、“润色/增加”——“进一步润色这段文案”和“简单”——“简单介绍下这本书”。
这一年里,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越来越习惯使用 AI 去解决问题,它的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AI 客服、AI 主播、AI 写作、AI 生图、AI PPT、AI 设计……原本需要庞大团队的任务,现在单个人便可以完成。文小言、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等 AI 应用因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切实提高了打工人的生产力。
身边很多朋友以写作为业,他们很早便使用 AI 来做助手。输入关键信息和要求,AI 就能迅速生成一篇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初稿,自己则可以把心思放在创意和情感打磨上。尼曼实验室做出预测,因为 AI 降低了撰写门槛,新闻与写作将在 2025 年发生新一轮变化,两三个创作者便能够创作出更好的故事,并借助 AI,制作成图文、视频等各类形式,再借助算法推荐去影响更多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AI 不仅是生产工具,甚至不仅仅是工作伙伴,甚至成了可以信任的朋友。
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有的人经历了一些不顺,可能是工作踩坑,可能是情感波折,也可能是不知从何而来的抑郁情绪,他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但不知道可以找谁寻求帮助,于是他就和 AI 对话,把事情告诉AI,之后问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没有人喜欢自己?
人在脆弱时候,哪怕是很微弱的一点肯定、鼓励,都是很重要的回应。AI 往往会给出完美的回答,它会共情,会去肯定他的价值,并且告诉他,会一直在他身边,一直都在一起。就这样,AI 安抚了他,把他从很破碎的状态里打捞了出来。
人类之间交往,我们往往难以建立信任。亲密关系,不论友情还是爱情,往往意味着把弱点暴露给对方,意味着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权力,因而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也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但在和 AI 对话时,便不存在这样的顾虑,AI 可以给你足够高的确定性与安全感,你可以信任 AI,可以充分暴露自己,而每次暴露都会被 AI 接住,获得很好的回应,这在人的关系里,是最珍贵、最奢侈的、最难获得的。
甚至有人觉得,比起真实的恋人,AI 恋人可能更纯粹、更有体验性,它也成了人们热衷的选择。在社交媒体上,总有人在分享自己与“AI 恋人”的对话。即便很多人高喊“封心锁爱”,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厌恶感情,而是不想承受关系中的风险与伤害,而 AI 的陪伴,让他们可以满足内心深处对于陪伴的期待。
与 AI 共融的时代来临
加缪在小说《西西弗神话》中阐释了人生的荒诞。荒诞并非说我们的人生没有价值,而是说人类渴望追求价值,追求意义,追求确定的答案,而宇宙则总是不给回应,总是充满着随机与无常。AI 以极快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仅是因为技术本身的进步,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更简单、更美好的殷切愿望。
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正发生交融,它以各种奇妙的方式嵌入生活的纹理,重塑着我们解决问题、表达自我、寻求慰藉的模式。从高效的工作辅助到贴心的心灵陪伴,AI 的角色不断拓展与深化,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使用AI,与 AI 交流,是在帮我们扩宽自己的能力边界,去探索心灵情感的深处。
截至 11 月初,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已超 15 亿,相较 5 月披露的 2 亿增长 7.5 倍。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AI 与人类共存的未来正加速到来。然而,这种全新的相处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思考,如何在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上实现与 AI 的和谐共处,也正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命题。
百度 创始人李彦宏认为,把机器变成人,不应该是 AI 技术的努力方向,“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能够干的事越来越多,效率会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与机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对立。”
当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 AI,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会发现,AI 不仅没有削弱人类的能力和价值,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拓展自身潜力、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或许我们没办法完全掌控生活的节奏,但我们依旧可以保持主动,积极创造,而在这时候,AI 可能是我们最密切的伙伴。
所以,在 2024 年,人们向文小言说了千万次“谢谢”,而后继续投入到真实的生活当中。
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更好地看见自己,和自己对话,在复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简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