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TCL押注AI,一场概念炒作的狂欢

这个是认证

科技新知

2025-01-10 10:17 中国

62472 0 0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樱木 编辑丨蕨影

如果更精准的定义2025年的CES,科技春晚似乎应该改名为AI春晚。

一袭亮眼夹克的黄仁勋,超过300家的AI眼镜,还有数不清的AI家居,机器人、智能驾驶。AI是当之无愧的主角,ChatGPT诞生两年,AI也终于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从云侧到端侧的爆发,似乎成了2025年的主基调。

而在黄仁勋发布演讲之前,作为本次CES 2025展台面积最大的中国品牌,TCL也成了全场关注的焦点。从产品节奏,以及多品类布局不难看出,All in AI似乎已经成了TCL当下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1月6日,TCL创始人李东生在CES上坦言,TCL不仅将展出25个大类超过120种科技产品,而且将重点展示TCL在人工智能应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而在更早的12月, TCL在其全球技术创新大会(TIC2024)上,先后发布了AI智能操作系统、小T中控大模型等全场景AI应用,还展示了AI冰箱、AI空调、AI电视、学习机等数十款AI智能终端产品。

科技企业与制造企业,从基因来看原本天差地别,小米通过多年手机的积累以及电动车的成功,才逐渐摆脱单纯制造企业的印象,完成了估值的提升。今天的TCL无疑,想用AI复制这样的路径,但前路依旧荆棘密布。

拥抱AI显然不是一个简单题,前有苹果、特斯拉,后有理想、小米,趋势已然确定,但想要把握住却非简单的加减乘除,TCL拥有着优秀的制造基础、领先的供应链能力,但今天展现出的对AI的理解,似乎还难以令人信服。而公司较为激进的布局,难免让人想起在更早的新能源爆发时代,TCL与中环的合并不可谓不激进,成为了前期埋下的雷。

蹭股市概念和追赶科技风口,似乎是TCL擅长做的事情,但仓促之下能否完成赋能与转型,就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

时至今日,TCL光伏业务再次陷入亏损,传统面板业务尚在周期底部徘徊,承担着微利带来的风险。而TCL更看重的AI家电板块,虽然完成快速增长,但从本质上来看似乎更像是踏准节奏之下的产物,无论是AI浪潮,还是海外通胀,亦或是国内家电的以旧换新,都在指向外部条件的变化。但从内部来看,其中最为关键的白电直至2023年才完成并购,改名TCL智家。而因为之间的生态联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还没有完成化学反应。

TCL像是努力奔波不停的老马识途,赶路、择时、招架,应对着外界的变化,而此次AI又成了新的方向。但从当下的情形来看,似乎与历史上多次TCL的动作十分相似,TCL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否能够完成转型,似乎仍在迷雾之中。

走三星索尼老路

如果说CES是一面镜子的话,从产品上来看则可以照出各家真正的野心。

在CES上,TCL推出了一个超长的产品清单,包含25个品类100多项创新科技成果,涵盖电视、电竞屏、平板、手机、雷鸟AR眼镜、车载显示、空调、冰箱、洗衣机、AI机器人、智能门锁、安防摄像头、汽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以及智慧家庭能源产品解决方案等。

这份清单,其实与12月份TCL召开的2024 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TIC2024)发布的内容类似,而在这次大会中,TCL虽然热闹的展示了AI冰箱、AI空调、AI电视、学习机等数十款AI智能终端产品。但与之相对应的AI技术内容则聚焦在5个方面,即集合了AI智能操作、AI仿真、小T中控大模型、AI电影制作、星智 X-Intelligence2.0等5项创新应用的“TCL全领域全场景AI应用解决方案”。

仔细来看,在这五个AI方向上,可以清晰的看出TCL对于AI的态度,AI智能操作指向了智能产品交互,AI仿真应用于产品设计和性能优化、中控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家居场景,而AI电影制作重在内容端,星智模型在生产端。

产品交互、性能优化、内容生产、场景协调、与生产提效,是TCL重点布局AI的方向。从这个视角对比,似乎与当年小米提出AloT有一定的相似性。TCL的AI更注重在于对现有整体链条的优化。从多个演示视频中可以观察到,语音识别,智能推荐、屏幕节电等功能是直观的变化。

但2018年时罗永浩推出坚果TNT的工作站,似乎也有类似的功能演示。此类产品是否能够成立,现在尚不得而知。但从TCL对于AI全链条的布局,似乎可以推演出公司对于AI终极期待。

根据经济学家何刚的报道,《财富》杂志2023年世界500强中,全球共有6家家电企业上榜,排名依次是:韩国的三星电子、日本的索尼、韩国的LG电子、日本的松下、中国的美的和海尔智家。

而这个排名的依据是各个公司2022年的营收规模:三星电子营收接近2400亿美元,索尼是850亿美元,LG电子大约是650亿美元,松下大约是620亿美元;而美的只有514亿美元,海尔智家只有362亿美元,中国的两家公司加起来都不到三星的一半。

与TCL相似,三星并非典型的家电企业,芯片和移动终端业务为公司的传统支柱产业,2000多亿的营收之中,芯片半导体占了一半,而手机业务占了30%。上游制造的优势直接赋能着下游产品,手机业务的品牌心智,也拉动着家电产品的增长。在全球电视机市场中,三星电视的销售额仍然占全行业的30%左右,明显领先于LG电子和索尼;尤其是在75寸以上的超大屏电视机产品中,三星更是占据了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

同时,在具有全球风向标价值的美国生活家电市场,三星已经持续多年超过其他家电同行,占有20%左右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冰箱和洗衣机等生活家电产品领域,三星都是美国市场的领跑者。

TCL显然在产业布局上,模仿着三星的路径。TCL的面板业务,对于下游的家电产品也起着关键赋能作用,也是TCL也可以快速应用AI在家电上的基础。

同时,TCL似乎也对第二名索尼,进行着路线上的模仿。单看索尼的营业收入构成,传媒娱乐业务的贡献超过了一半,而传统意义上的家电硬件产品贡献不足30%。而恰恰是索尼具有明显优势的传媒娱乐内容,跟它的消费电子硬件和技术服务,一起构成了更完整的商业生态,才让索尼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立体化竞争最重要的引领者。

而此次,TCL特别在AI中强调了AI电影制作,同时在内容上不断发力,2024年11月,好莱坞TCL中国大剧院首映了5部由知名编剧和导演在TCL AI内容创作平台上生成的短电影。2025年TCL计划在北美院线推出第一部90分钟AI电影,这将进一步推动AI技术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用AI作为技术方向,通过三星与索尼的路线,完成产业升级与竞争力的提升,似乎可以勾勒出TCL对于AI全部的期待。

概念升级的躯壳

路线虽然明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胜率如何似乎才是决定TCL能否在AI领域杀出重围的关键。

作为高端制造企业,TCL与AI的关联历史并不长久,据36氪的报道显示,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TCL实业探索各种大模型,并且在2023年上线了不少集成大模型的产品。而对于并不长的研发事件,从实际产品来看,TCL含AI量则显得有些差强人意。Chatbot与电视的融合,智能温控与空调的融合。看起来更像是微创新的集结,并非全新的颠覆。

由于产品线众多,技术储备差异较强,TCL产品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整体的品牌形象,而AI对于各个业务的赋能,也差异性明显。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万物互联时代IoT与AloT的风口,小米最终能在AloT上有所成就,今天来看更像是对产品、设计的打磨,并非对技术的拥抱。

TCL强在面板,此次也可以看出TCL在面板上下了大功夫,公司推出的2025年“画质天花板”X11K QD-Mini LED电视。TCL新闻稿的论述之中,这款电视采用全球领先的QD-Mini LED技术,凭借14000级控光分区及6500nits峰值亮度,能够呈现更多的画面细节。其搭载的全域光晕控制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了行业普遍存在的光晕难题。

制造领域的尖端是TCL的看家本领,但对于电视条线中AI的部分,则显得简单了很多。在海外TCL声称将接入Google AI大模型Gemini,有望于2025年内推出全球首台搭载Gemini AI功能的电视,在国内版本功能类似,AI似乎更多的体现在智能交互的方向之上。基于现有强项性能上的提升,叠加AI chatbot的交互体验,似乎已经TCL现有能力的体现。

自此可以看出,TCL的竞争优势,更多的仍然在制造技术而非AI。而传统面板的优势对于AI的支撑,似乎仍然没有产生化学反应。

而在内容领域,其实TCL所谓的AI电影制作,似乎也有其内外部条件的限制。据404Media 报道,TCL 使用了 ComfyUI、Nuke和Runway等 AI 工具。值得一提的是,TCL的所有短片均由真人编剧、导演和配乐,其中包括一些我们可能熟悉的面孔。

在影片放映会上,TCL 北美首席内容官克里斯·雷吉纳表示,共有“超过50位动画师、剪辑师、特效艺术家、专业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参与了这些影片的制作。而TCL的AI内容能够成立的点,更多的依赖于推广一个为定向广告而创建的服务,并利用生成式 AI 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内容创作。

从以上来看,TCL更多的是一个内容制作商,在技术上和内容上,仍然处于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更多的依赖于,TCL电视端在海外较大的出货量而带来的流量效应。从本质上来看,更像是一个内容降本增效工具。从相关经验来看,此方向尝试者众多,快手可灵模型也曾被可口可乐应用在制作AI广告,但口碑高开低走,效果仍然难以与正规内容抗衡。

总结来看,AI对于TCL而言,更像是概念升级的躯壳,无论在制造端,产品端,还是在内容端,TCL对于AI的应用,似乎仍然处于初期的简单相加阶段,应用成熟的AI技术与AI工具,让产品在功能上优化。

不得不说,从经营来看,这样的方式,试错成本较低,同时,应用速度却很快,如果把AI当成供应链企业的附加一环,也许能收获不错的效果。但,从当今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大厂all in AI已经成了一种趋势,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坦言,AI的本质是能力的提升,而非功能的优化。而对于AI技术而言,到底是主角还是配角的问题,似乎成了TCL在未来的必答题。

竞争中陷入被动

在这场 AI 变革浪潮中,TCL 究竟能够吃到多少红利?

作为端侧上下游布局的龙头企业,TCL有着不俗的先发优势,面板业务作为 TCL 的 “老牌劲旅”,多年来稳居全球龙头地位,积累深厚技术底蕴与规模优势。这不仅为下游家电产品提供核心部件,保障供应稳定性与成本可控性,如 TCL 电视凭借自研高端面板,抗衡国际竞品;更在 AI 时代成为关键赋能点,为 AIoT 设备提供高清、智能交互显示窗口,实现从单纯视觉呈现向智能交互中枢的跃升。

制造领域的积累同样是 TCL 的 “压舱石”。长期耕耘家电制造,TCL 构建起成熟产业链与高效供应链体系,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产品从设计到量产的无缝衔接。当 AI 技术融入,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研发生产,可依托现有制造优势,加速 AI 产品落地,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供应商品,抢占先机。

但另一方面,AI对于TCL而言也像是一场豪赌。制造企业厚重的基因,注定让TCL更多的利用后发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在价值链上,TCL的排位只能居于中后端。

头部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等在算法、算力、数据处理上优势显著,TCL 作为传统制造转型企业,追赶难度颇高。即便是三星、索尼等企业,TCL亦没有太大的优势,以 AI 大模型训练为例,需海量数据、顶级算力支持,稍有滞后,产品 AI 功能便可能沦为二流,智能交互精准度、内容推荐契合度不及竞品,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而在市场接受度方面,虽然有国补等利好,但消费者对 AI 家电认知与需求尚在培育。部分智能功能华而不实,操作复杂。且 AI 家电成本因技术嵌入提升,若无法精准定位中高端市场,合理定价,平衡成本与售价,易陷入 “叫好不叫座” 困境,前期研发投入难收回,阻碍产业升级进程。

竞争格局上,科技大厂与家电巨头纷纷重兵布局 AIoT。美的、海尔等深耕家电智能化多年,用户基础庞大,生态成熟。小米、华为携品牌、技术、生态全链路优势跨界入局,从手机、通信延伸至全屋智能。TCL 既要突破传统家电品牌印象,又要在新兴 AI 品牌中脱颖而出,需在产品差异化、生态开放性、用户体验优化上苦下功夫,稍有不慎,便可能淹没于 AIoT 红海,AI 转型沦为泡影,陷入产业升级 “瓶颈”。

在《十三邀》的采访之中,李东生曾坦言,“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商业决定,是没风险的。企业永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现在不去改变、不去折腾,两、三年以后你就完蛋了。”但与传统制造不同,AI并非只靠努力就能达成,而从现在来看,前路对于TCL仍然荆棘密布,想要突出重围,单靠努力明显不够。

# TCL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