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升制作的新春花饽饽。 (来源:信网 耿润 摄)
一块软和和的面团,在她的手里搓揉,不一会儿就成了喜庆的福袋和金元宝,还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水果……在任晓升的花饽饽作坊里,面团有千万种变化。辞去稳定的工作,变成制作“非遗”胶东花饽饽的手艺面点师,任晓升的选择在旁人眼里可能有些冒险,但对她自己来说,是奔赴热爱的选择。临近春节,任晓升每天都要一早开工,年味就从各式各样的花饽饽里飘了出来。
从上班族到花饽饽面点师 是出于热爱的选择
任晓升与花饽饽的缘分始于对花式面点的热爱。在旁人眼中,她曾经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任晓升的内心却始终被对面点创作的热情所驱使。“我从小学就学美术,大学也是学的设计专业。有一年姥姥过生日,家里人花钱定做了花馒头,我看见之后一眼就喜欢上了。后来我就老在网上看到花饽饽的视频,越看越心动。”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一头扎进了花饽饽的世界。
“胶东花饽饽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的各个地区都有会手艺的老师傅。刚入门的时候我就去外地学,从揉面开始打基本功,有时候围裙边上都塞一块面团,随手就捏面,熟悉手劲儿。”一块软和和的面团要变成有造型的花饽饽,一点也不容易,“就比如给面团收口,口子要藏在下面,不能露出来,而且收口还得解释、整齐,要不然上锅一蒸,里面的馅儿还会漏出来。”
信网记者也上手试了一下做福袋饽饽,压好的面团要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片,包上豆沙馅儿之后要收口捏褶,每一个褶子的距离不能太远,得把馅料保住,捏的时候力度还要刚刚好,不能把面皮捏破……
记者在任晓升的指导下体验制作“福袋”饽饽。(来源:信网 耿润 摄)
从传统花饽饽到创意花饽饽 藏着关于爱的小心思
如今,任晓升的手艺早过了学徒的阶段,除了能做出传统造型的花饽饽,还能根据不同的节日设计新的造型。蛇年春节快到了,生肖蛇也成了她创作的对象,“今年我设计了两种生肖花饽饽,一种是双层夹大枣的,另一种是大饽饽里面装金元宝的,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预定了。”进了腊月门,任晓升的订单比以往多了不少,每天都是一早来作坊开工,一天得揉上二三十斤面,“虽然累,但我还是挺享受做花饽饽的过程,特别是顾客给我发照片和视频的时候,隔着手机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花饽饽的喜爱。”
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到复杂的动植物、大型建筑,任晓升的每一个花饽饽造型都经过反复琢磨与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各类面点制作比赛中屡获佳绩。
“我每年都会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拿奖,就当是给自己的挑战,看看这一年我又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任晓升的作品里,有几件满满“青岛元素”的让她很满意。一件是“我爱青岛”,蓝色和白色的海浪围绕着“五月的风”;另一件则是把栈桥、五四广场、灯塔、帆船等元素叠加在一起,一眼看过去也是浓浓的青岛味儿。还有一件走心的作品是在2024年中秋节前完成的,“我希望月圆桂花香能把祝福和思念带给最亲的人。”
任晓升制作的《我爱青岛》系列花饽饽作品。 (来源:任晓升)
从一个人做花饽饽到带着花饽饽走出去 小作坊里有着大梦想
虽然在比赛里拿了不少奖,但奖牌都被任晓升摞起来放在了作坊不起眼的角落。在她的心里,有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将花饽饽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都喜欢上花饽饽。
怀着这样的愿望,任晓升带着花饽饽走进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场所。在社区活动中,她耐心地向居民们讲解制作步骤,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揉面、塑形、上色,让居民们在体验中感受花饽饽制作的乐趣。在敬老院,她的到来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老人们在制作花饽饽的过程中回忆起往昔的岁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被花饽饽可爱的造型所吸引,任晓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任晓升制作的花饽饽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深受大家喜爱。每一个花饽饽都蕴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随着花饽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订单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任晓升发动周边村民帮她打下手。在她的带领下,许多村民掌握了基础的花饽饽制作技能,实现了利用闲散时间在家赚钱。
对于未来,任晓升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表示,将继续深耕花饽饽制作领域,不断创新,研发更多新颖的造型和口味。同时,她希望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饽饽制作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我希望花饽饽这一传统技艺能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成为青岛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任晓升坚定地说。文/谷正原 耿润
任晓升的获奖奖牌。(来源:信网 耿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