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第四届李成东2025“专业主义”电商年度演讲未删减全文

东哥解读电商

2025-01-17 14:05 中国

89123 0 0

引言:

感谢各位海豚社的会员、企业家、投资人还有媒体朋友来到现场,参加2025年“专业主义”年度演讲。

在进入今年演讲的主题之前,先把过去一年我看到的、服务的公司给大家分享一下。

去年我去非洲三次。分别是3月、8月、12月,到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肯尼亚有一个我的咨询客户杨涛,在当地做电商,叫kilimall,一年营收大概一亿美金,2025年规模会继续扩大。

肯尼亚是农业出口大国,出口产品包括茶叶、咖啡等等。我在当地看到一家公司做中药材,利润还可以;也看到了肯尼亚最大的电视机厂商,占当地市场一半的份额;东非还有名创优品加盟店,总之当地能看到很多中国企业。海豚社一个在非洲的会员,八年前还是小公司,现在有100万亩地,在非洲已成为超级大地主,所以去非洲做农业是有机会的,只不过发大财还是比较难。

我参与投资的一些项目,都在不约而同的全球化。比如茉莉奶白,今年在美国、泰国、加拿大开了店,数据非常好。美国一家店的利润,大概相当于国内50家店的利润。目前茉莉奶白在海外有十来家店,明年还会根据战略不断扩张。

第二个公司是天工机器人。创始人是肖军,京东最早的程序员,也是原来京东智能物流的老大。他跟我讲国内市场很卷,供应商也多,被压榨的很厉害,很难赚到钱。在北美,同样的产品可以卖10倍以上的价格。天工机器人的产品,能减少80%的劳动力,同时把仓储利用率提升两三倍。

第三家公司是辛巴达,SHEIN背后比较大的供应商。中美贸易战以后,美国加关税导致供应链风险上升,SHEIN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辛巴达是早期陪SHEIN出去的那批供应商之一,跟SHEIN达成了战略协议。目前也是抱到了SHEIN大腿,在做全球化布局。

第四家公司是SmartDeer,创始人是Elaine,之前是美团的hrbp,跟王慧文同级别,早前也在腾讯做过高管。这家公司的具体业务是全球招聘相关服务,比如员工海外外派,要处理薪酬发放等很多问题,需要专业的外包和猎头服务。

还有一个公司是番茄口袋。上个月,创始人在小红书上发现自己被抄袭了,有人在马来西亚开了一模一样的店铺,他和团队买机票过去探访,发现对方的订单量和客单价比国内生意好很多。创始人说要加快步伐往海外走,现在已经在找当地的合作伙伴。

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在出海。有些是瞄着市场走出去,有些是被大环境推着走出去。不管怎样,大家都不能躺平,大航海时代才刚刚开始。

疫情刚开放的时候,大家很焦虑。外国人不来中国,广交会都没有人参加,当时很多人觉得完蛋了。那个时候我讲过:中国经济的未来,重要的不再是有多少外国人来中国,而是多少中国人走向世界。

外部环境改变不了的时候,就要主动做出改变。

2025年的主题叫冒险家的精神。什么是冒险家精神?即勇敢无畏、热衷挑战、坚韧不拔、求知欲强。

内需疲软,这个做投资和消费都很清楚。最典型的消费疲软就是出行数据和充电宝数据都在下滑,有个投资朋友跟我说,他们投资的项目里面,骑单车的需求都是下滑的。我们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只有主动出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能更加的富有。

问题很多,第一个问题是资产价格是否回暖?房地产不好,消费不好,经济肯定不好,美国也一样,只不过中国跟房地产关联度更大一点。A股、港股在2024年是触底反弹了,那么房地产市场在2025年能不能反弹?第二个问题是就业市场是否能提升?农业稳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否持续扩张?第三个问题是消费信心能恢复多少?

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演讲。

(私信领取完整版PPT)

就业、消费的持续增长来源是什么?

我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国家的就业和收入怎么增长?其实很简单,你得有钱,先在全世界的大蛋糕里面抢到钱。在全球产业分工里面,核心问题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是什么样的分工角色。非洲是卖原料的,连劳动力都卖不了,它是最穷的;印度还有服务业,还能卖劳动力,是能赚到钱的;中国是制造业,只有中国企业在全球占据更大的份额,才能给国内更多的人分得更多的财富。

中国大概有一万亿美金的贸易顺差,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业品出口是1.5万亿美金,很高的数字。虽然中国已占据了世界30%的制造业,14%的全球出口贸易,但属于中国的附加值太低了,苹果公司人均月薪12000美元,中国富士康人均6000元,相差14.2倍。中国目前的角色分布在产业链里的加工环节,并不是做品牌的,赚不到钱,劳动者的收入就没有那么多,消费能力差是必然的。

所以说美国是一座大山,要么翻过去,要么一直被它压在五指山下,没有别的选择特朗普马上上台,保护主义盛行,在去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人焦虑如何应对。投资人30%乐观,70%不那么乐观,一级二级市场基本毁掉了。看上去中国产业被欧美围攻四面楚歌。反过来看,人家围攻也好,遏制也罢,本质上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攻城掠地,处于积极进攻状态。中国才是攻,人家只是防守而已。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占比三分之一,相当于欧洲+北美之和。大家也看得到,相比于2000年,美国下降很多,下降八九个点,日本更多。日本衰落是个事实,它的制造业不是没有进步的问题,而是大滑坡了。中国是从5.9%,到28.8%,还是比较大的提升,这是显性的数据。

中国在哪些领域进攻?基本上是在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增量市场比较简单,像无人机、机器人、机器狗、电动车、新能源、5G通信设备,中国遥遥领先,没有太多对手。存量市场里互联网、汽车、造船、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飞机是进展当中的。对未来美国来讲,中国这些产业的进步是大威胁,因为这些是美国的核心产业。

日经新闻在2024年9月的数据,他们调研71个品类,排在全球首位来讲,美国有26类,中国大陆有17类,日本有10个类目。中国在往前突破。

这是刚出的数据,英国的自然指数,体现高校的排名。依托于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布的论文引用的次数,前十所学校,有九所是中国的。显而易见,科研领域中国爬升很快,跟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有很大关系。

这个也会涉及到我后面讲的一个观点,有科研才有专利。专利申请,中国占了全球一半,美国占了14.8%。要有量为保证,量是前提条件。因为中国高校也好,企业也好,越来越重视科研了,所以导致专利数量大幅上升。

AI领域最近比较火热。上个礼拜扎克伯格接受采访,要加快遏制中国AI技术。拜登马上下台了,要限制英伟达在中国以及非盟国之外的销售,因为中国人很聪明,AI论文,基本上中国排第二,紧随美国之后。

刚才讲互联网产业,在全球能够和美国博弈的只剩中国了。2024年年底,全球20强互联网公司里面有14家美国公司,4家中国公司,另外一家是加拿大的Shopify,我把含软件和SaaS的去掉,9家美国公司,7家中国公司。在全球和美国竞争的就剩中国了,日本和欧洲几乎没有能够和中国竞争的,确实只有中国强大。

在制造业领域正在占据全球话语权,太阳能、无人机、锂电池、手机、高铁、民用无人机等等。

另外就是原材料占据话语权,锰、镁等金属和化工类的原料。造汽车需要镁,如果中国的镁禁止出口,欧美日本国家的汽车工业全都会停摆。并且镁也不能囤积,因为这是一种活泼金属。

为什么中国在上面那些很牛?第一个跟发电有关系。低成本能源是非常核心的东西。欧洲能源消耗是下滑的,美国制造业发电量也没有涨过。当年为什么英国很牛逼,它是最早工业革命的国家,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所以英国才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第二,中国依托8000万工程师的红利,迅速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先进工业制成品生产中心。光有能源也还不够的,还要有工程师红利,在内卷竞争快速迭代下,中国企业不仅有价格优势,也具备产品竞争力优势。中国制造业征服全球最新一个战场就是汽车工业。全球手机市场大概3000亿美金规模,汽车则是3-4万亿美金的规模,大十倍的产业。

2024年1-11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约为70%,10-11月份占比76%,11月份增减量贡献度中国96%,美国占了4%,英国占了3%,巴西、韩国各占1%,中国正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导者。特斯拉在泰国的市场份额去年压缩了一半,比亚迪在日本去年销售额超过了丰田的新能源汽车。像今年欧洲的车厂数据大幅度下滑,估计到明年日本车厂数据也会加速往下掉。

另外就是大飞机,商飞、波音,波音确实掉的比较惨。波音去年飞机实际产量只有空客一半水平,有很多原因,总是空难,还有内部罢工,导致业绩大幅度下滑。接下来中国商飞也会上C929型号客机,对美国来讲是很有压力的。

另外对美国来讲压力更大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从模仿到跟随,再到歼6的试飞,领先美国一代。这代表什么?难道中国和美国要打仗吗?不是的,要看背后的真相,搞六代机,需要材料突破、理论突破、实践条件突破、技术支持突破。而美国在六代机研发上已经落后了。

中国有地表最强的制造业,为什么失业率还高于欧美日韩?为什么大家没有消费信心?

直接原因是人口太多了。中国有14亿人口,欧洲(不包含俄罗斯)北美加起来,才8.79亿人口。中国有一亿多人从事制造业,欧洲大概是2400万,美国1300万,加起来是3700万人,中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是欧美总和的2.83倍。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过去30年,美国制造业失业,就业率下降,大部分是自动化带来的。而中国10年前制造业就业就到峰值了,现在工厂基本上没几个人。刚才讲的天工机器人,把仓库里面的人精简80%。在服务业也是一样的,无处不在的二维码,移动支付,都大幅度减少了用工。

第三个是产业转移的问题。密集劳动行业转移出去了,服装,还有消费电子,比如说去印度、越南,最近印度媒体发新闻说,禁止中国富士康的员工到印度去,长远来看印度是比较大的竞争对手。像鞋子,越南份额过去几年从5%提升到30%;纺织服装,中国份额是从38%下滑到32%,看上去有下降,但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第四个原因,海外赚的钱,一部分是再投资了,一部分是把利润留在海外了,一部分是赚回来也没有消费,国内不提倡奢侈消费,想花没条件。如何让中产富人愿意留在国内消费,且愿意在国内大胆多消费?第一个需要政治改革,保护私有财产,中国是全世界中产外流最严重的国家。第二个是创造条件,让富人多消费。

从2018年到2023年,批发零售从业人员数增加3098万,这个是反常识的,我们认为电商发展和跨境出海零售行业人员的增加是主要原因。建筑业和金融行业裁员是最多的,大概减了30%。这个是无人化带来的,大家办理业务都在线上完成了,不需要去现场了。

2024年消费信心怎么样?

理论上应该是好的,GDP预计增长5%,在OECD国家中依然领先,美国是2.7%,发达国家里面最好的国家之一。

如果看消费者信心指数,确实没起来。从2022年3月份跌下来后,就没起来过。

这是我搞的一个指数。李成东消费信心指数,2024年消费信心依然在低谷。我解释一下,怎么来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美国是看股市的,它靠富人消费,股市波动非常大,看核心资产。中国人不一样的,跟股市没那么大关系,要看当期的收入以及存款、贷款。存的少,存款率低,肯定是有信心。第二个是贷款比,贷款除以整个收入比例,2016、2017年贷款比很高12%,大家积极去买房子,现在只有4.2%,大家不愿意贷款。

我们看得到信心确实不太好,但肯定比2023年强。在2024年6月份的时候,还是很差的,2024年年终已经好多了。为什么?因为9、10月份政策有一个很强的拉动作用。存款是下降的,贷款是增加的,所以这个数据看上去优化了。

具体看商品房数据,今年还是不好的。销售面积下降了13%,比高峰值降了一半,销售额下降19%。大家倾向于买现房,虽然商品房销售总量是下滑的,但现房是增长的,期房是下降的。

有没有增长的指标?二手房是增长的,增长了4.5%,一线市场增长比较快,因为一线市场住房自有率比较低,刚需比较大,老百姓判断房地产市场触底了,我现在进场要买了。

任何产业都需要电。回过头来讲,欧洲和美国各行各业不用电吗?没有电,GDP能增长吗?只能通胀涨价格,如果说是用电效率大幅度提升,我觉得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总的来说,中国经济还是在发展的。

另外,就是民航铁路代表服务业的行业,铁路去年增长了12.6%,民航客运是18%,国际航线是136%,公路是增长7.4%,要么旅游,要么商务出差,出差出去就有餐饮住宿,这里有结构性差异,网红城市旅游人数多一点,它没有什么感触,有些城市是溢出的,它是下降的,不同城市有差异,这是整体的数据,预示着社会活力在提升。

去年争论比较多的是外国人来华的问题,确实没恢复。跟19年比只有66.4%,在所有国家里面是比较靠后的,我们看过一些数据,像日本恢复率大概到疫情前的115%到20%的水平,泰国、西班牙都差不多。中国受地缘政治影响,欧美日韩来的人少了,东南亚、俄罗斯来的更多了,因为消费降级了。

有信心和没信心是分群体的。IPO金额也下降了,做投资人还是比较苦的,大家要理解,为什么VC特别的谨慎,特别的抠门,他不退出他也没钱,他压你估值是很正常的。他们的信心没回来。

外资也没有信心,2024年连续两个季度是负的,钱没留在中国,主要是地缘政治带来不安全感。

下一个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点,怎么看国家出台10万亿的刺激政策?这个跟2008年不太一样。杠杆是下降的,原来4万亿,现在加了两倍半的量级,这个不是等号关系,因为这个钱是用来还账的,不是用来做增量投资的,而是用来解决国企债务的问题。还有政府信用问题,那个时候大家对政府很相信的,未来很好。这次是大家对未来没有信心。这里有一个核心点,不是投多少钱的问题,最致命问题是,恢复政府信用。

2024年互联网公司盘点

接下来简单盘点一下2024年互联网公司。拼多多增长最快87.39%,第二个增长是同程旅行,小红书排到第三名。

总体还是增长的,增量来源于哪里?一个是抢友商的生意,第二个是所处行业好,第三个是出海的增量市场。三者兼备肯定是最好的,像拼多多,抢的很厉害,行业增长(大家消费降级,趋向于买便宜),出海干得好,三者都兼备。

字节2000多亿,拼多多1000多亿。快手排第一,它改善比较快,降本增效了。小红书翻了一倍。整体上,互联网大厂的日子更好了,B站亏损也是缩减的。

原因在于,第一个收入增长,第二是成本管控,不招人,降本了,营销费用减了一些,还有就是运营效率提升了。

另外一点,大家关于裁员的问题,聊的比较多。我们认为互联网一直在大裁员,其实没有。去年互联网大概14家头部的企业,增长9.26%。头部互联网公司,员工数量是上涨的,类似于阿里巴巴,只是把两三百万年薪的砍掉了。这里大家会疑惑,唯品会收入涨了个位数,怎么员工涨了一倍多?其实是因为它的客服部门,从临时工变成全职了,会多30%的成本。唯品会对员工福利投入很多。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互联网在过去三四年是不受尊敬的。2020年出“996是福报”新闻以后,马云形象变差,导致整个互联网形象都不太好。如何让互联网变成一个大家尊重的行业,大厂应该带头加薪减负,大幅增加剩余补贴,而不是带头制造35岁焦虑。你赚那么多钱了,具备客观条件,别的公司本来利润很微薄,不是不愿意加钱,它确实没钱,加不了。大厂要带头改善福利,你赚了钱,50%股份几乎是外资企业,美国股东。不想着把员工薪资增加,你哪有好的形象。

1914年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工人的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而当时其他工厂平均工资只有两美元。互联网比传统行业好很多,其实老板钱太多了,根本花不完,需要回报一些给员工。

第二个福特经过分析,发现在公司7882项工作中,有4030项工作并不需要完全的身体机能。于是福特招聘了上万名残疾人。中国互联网公司觉悟没有提升上来,做这么大的企业,社会老百姓、国家对你的标准是要提高的,不能按照一般企业衡量,你要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像TEMU、TikTok、速卖通、京东物流,都出海了。大厂都在出去,但也有风险。TikTok算一个案例,最近越南出了政策,禁止TEMU展开业务。

为什么拼多多是全球化进展最快的中国电商公司?同样电商公司这么多,阿里20年前就出海了,京东出海也有十年了,为什么不太行?拼多多出海是怎么用三年时间干到几百亿美金的规模?第一个来讲市场能力。疫情之后,海外老百姓没有钱,大家买便宜东西。第二个是Facebook、TikTok营销效率比原来更快了。第三个是免税,价格能便宜一些。

中国的供应链,价格更便宜。亚马逊63%的卖家来自中国,它注册在新加坡、泰国、甚至是美国。也是半年前出来一个榜单,亚马逊TOP20城市,里面冒了一个城市出来,我觉得很意外,是Las Vegas。因为在当地注册的商家,大部分是中国人。最后就是拼多多本身,工厂价格的模式创新,社交应用,这是战术层面差异化的问题。

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穷人是大多数的。为何中国的TEMU能做成这个事情?因为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业中心,是全世界的电商卖家中心,还有对SHEIN和亚马逊已有模式的学习迭代,这是主要原因。

数据上来讲,截至2024年11月,TEMU有8亿多下载,月活是3.43亿,现在是排名第二的电商公司(第一是亚马逊),当然也面临着政策风险。

还有一个原因,黄峥本人是连续海外成功创业者,他一直是创业状态,而且持续成功。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靠投资驱动已经很难持续,高强度竞争,加上消费降级,中国企业内卷已经没有了出路。未来的机会再哪里?同样的情况曾经也发生在500年前的欧洲,持续内卷的大陆角斗也没有了出路。只有主动出海才有生路!

对外资企业,供应链集中在一个地方风险太大,所以“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重构势在必行。而对中国制造企业,地缘政治下的关税保护主义抬头,也必然要就近市场策略布局供应链。中国消费品牌们,已经完成了商业模式及资本的原始积累,也走到了出海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的节点。

所以如何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就至关重要。


过去500年全球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是哪一家?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美国的沃尔玛、苹果,欧洲的大众、联合利华、雀巢,日本韩国的丰田、三星等等。但这些公司多数也就是一百年的历史。和我今天要讲的案例比起来,不管哪个维度都有极大的差距,这家公司就是成立于1600年12月31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为什么说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成功?

马云要做101年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活了270年。如果不是1857年印度殖民地民族大起义,导致了6000多名欧洲人死亡,估计还会更长命。

商业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的香料、咖啡、棉花、茶叶、丝绸、鸦片等多数贸易。

模式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创了殖民税收模式,通过殖民收土地税赚到了比商业贸易更多的钱。

在历史影响上,英国东印度公司推进的贸易商品,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推动了工业革命,带动了全球人口大迁移,当今世界的美国、印度和中国都直接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是因为1769年到1773年,公司的殖民地孟买发生了大饥荒,造成了1000多万人死亡,公司收益大幅下降,这迫使公司把业务重点转向了北美市场。由于东印度公司向北美倾销中国的茶叶,侵犯了当地商人利益,所以在1776年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的爆发。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影响,体现在它促成了印度近代史上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鸦片贸易,以及后来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我相信每一个在座的人,都比我清楚后来的屈辱百年历史。

讲这家公司之前,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群海盗建立起来的。

一群海盗建立了全球最成功的跨国公司

1599年,伦敦101位冒险商人和投资人组建了辛迪加投资集团,起草并向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申请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请愿书。以总额30133英镑,也就是当年英国国家财政预算的15%,要求独占对东印度地区的贸易权。伊丽莎白女王在1600年12月31日正式授予发起人特许装,批准成立东印度公司。获批后,股东扩张了一倍,投资金额达到了68373英镑。

为什么是一群海盗建立起了东印度公司?

首先这种筹集资金的辛迪加模式,就是此前霍金斯/德雷克等大海盗为了筹集海盗舰队而采用的筹资模式:每次出海前单独筹资,打劫回来后,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利润。早在1564年,伊丽莎白就以自己的海船“吕贝克的耶稣”入股投资霍金斯的船队,而德雷克的那次环球远征带给王室26万英镑收入。

成立之初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依旧采用“单船结算”的方式:商船每次出海前向股东征集资金,待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销售后,再按投资比例将本金和收益一并回馈给各个股东。

当然更明显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发起成立时的执委会,除了一个叫查理.文奇的,另外6人理查德.寓所布、托马斯.科德尔、詹姆斯.兰开斯特等执行委员都是当时最活跃的海盗。比如保罗.白令,就是以袭击西班牙船只,劫掠高额货品在伦敦闻名。

还有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用的船只都是当时最出名的海盗船只。1601年2月在兰开斯特带领下,5艘船从伦敦出发开启了一次东印度冒险贸易,2年后满载而归返回伦敦。而这五艘船分别是“红恐龙号”、“暴徒号”、“阿瑟勋号”、“苏珊号”、“礼品号”,都是当时英国知名海盗集团旗下的船只。如果查看当时的船组名单,兰开斯特、米德尔顿、布罗德本特、罗金.汉金等等也都是横行大西洋的海盗。所以这是一个被严格挑选出来的、对地中海及大西洋得心应手、具有丰富远洋航海经验的海盗精英部队。

在15世纪之前,欧洲航海家们所认知的世界是有限的,拜占庭帝国掌控着传统的陆路贸易和海路贸易通道,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则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提供了契机。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带领8万大军进攻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历经53天的苦战,奥斯曼帝国终于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十分骄傲,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接下来奥斯曼帝国又在1517年灭亡马木鲁克王朝后,逐渐掌控了波斯湾和东非地区,这使得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彻底被阻断。奥斯曼帝国通过控制这些关键贸易节点,对过往的西方商人课以重税,导致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东方的香料和瓷器,不得不重新寻找绕开奥斯曼帝国的商路。

灭亡的拜占庭帝国有许多贵族和学者逃离国内,到了意大利,带来了很多希腊语的文献。在同一时期,中国印刷术也传入了欧洲。1406年教皇重新印制了托勒密的《地理学》,这才有了地球球体说的复活。也才有了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的跨大西洋、环球航行,相信向西航行能够到达有香料和黄金的印度、中国和日本。到了1477年,在意大利出版的《地理学》附图了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到这个时候,欧洲的航海探险家们认为托勒密的描述世界面貌已经成为共识,也就是地球球体说。

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瓜分世界

随着奥斯曼帝国阻断了贸易并坐地起价,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的传统贸易据点开始受到冲击,香料、丝绸、瓷器等东方等商品价格暴涨。大量的热那亚/意大利商人跑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这里就有大家熟悉的哥伦布,而他弟弟正是葡萄牙最重要的航海制图专家之一。他也给葡萄牙带去了已经消失1300年,曾住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古罗马人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还有热那亚商人的金钱赞助。

有了地图,有了原始资本,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海洋霸主开始登场,正式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葡萄牙当时是“食不果腹”的百万人口小国,三面被西班牙环绕,一面面向大西洋。因此,葡萄牙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国家未来寄托在作为地中海到波罗的海贸易的中转站上。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恩里克王子,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

在1415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与众兄弟随父亲若昂一世突袭非洲北部的休达,而对休达的征服是葡萄牙王国成为海上强权的开端。1420年恩里克王子在萨格里什创办了一所航海学院,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建立了旅行图书馆,其中就有《马可·波罗游记》,还收集了很多地图,并且绘制了新的地图。

从15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的视野不再仅是地中海到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而是转向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中国。在整个15世纪,葡萄牙一直走在欧洲航海探险的前端。而接下来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西班牙,则要等到1492年2月,伊萨贝拉一世结束了内战,征服了格拉纳达王国,统一了西班牙,才腾出精力和财力支持哥伦布的大航海事业,并跟哥伦布签订了最早的风险投资协定——《圣塔菲协定》,这才有了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如今这一天依然是西班牙的国庆日。

到了1500年,一位号称在中国游历了17年的意大利威尼斯人的《马可波罗游记》被翻译印刷成拉丁语,在欧洲广为流传。哥伦布曾评价:马可·波罗的书引起了我对东方神秘的向往……在我的航行中,很多次是按《马可·波罗游记》里说的去做的。

最终的结果是在1492年,哥伦布领着西班牙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伦布至死都认为是印度);1498年,达.伽马带领葡萄牙船队找到了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的新航线;1522年,麦哲伦所率领的西班牙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尽管他本人在途中死于部落冲突,但从美洲到亚洲的太平洋新航路,与葡萄牙的欧印新航路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航路。

同一时期,中国也在探索海外,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郑和船队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200余艘船,将士2万人。

经过南海、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到达东南亚、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坦桑尼亚。西班牙女王赞助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打通满是香料和黄金的东方航线,搞钱搞殖民地。而早六十年的郑和下西洋,是撒钱,以展示大国雄伟。

没有稳定回报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有可持续性。今天的中国出海也是一样的!

在这一时期,二者都跟中国有了接触。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到达广州。1521年,葡萄牙舰队皮雷斯使团终于抵达了北京,但运气不佳没有见到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后者因一次意外事件驾崩。由于明朝官员下达逐客令,这导致了葡萄牙和中国官方的首次战争,最终面对排山倒海般的明朝战船,葡萄牙舰队很快就被击溃,大批葡萄牙人成了明朝的俘虏,其中就包括使者皮雷斯。这些俘虏在后来遭受了严苛的对待,其中大多数人都被处决或死于狱中,这让欧洲不再轻视东方的传统大国实力。

1557年,葡萄牙人才从明朝政府申请到澳门的居住权,逐步建立起自己在中国的贸易据点。甚至还派兵参与了帮助明朝政府抵抗南下的女真人的战争。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西班牙海军将领萨姆迪奥率领舰队来到澳门,要求在当地设立据点,遭明朝政府拒绝,恼火万分的西班牙人干脆擅自登岸,在澳门以西十里的虎跳门修筑据点,被明朝打败。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入侵台湾北部,同时期荷兰已经占有了台湾南部。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在经过与荷兰人十多年的争夺后,荷兰人攻陷鸡笼,西班牙人被驱逐出台湾。

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队在海洋贸易上数次发生摩擦,早在1494年6月7日,葡萄牙与西班牙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以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海里处的教皇子午线为界瓜分新发现的世界——界东属葡萄牙,界西属西班牙。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西班牙通过消灭了墨西哥的阿兹克特帝国,和秘鲁的印加帝国,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截止到1660年,葡萄牙累计掠夺了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相当于当时世界已发掘的83%金银!直接导致当时欧洲白银贬值了70%。葡萄牙则通过垄断了非洲到印度洋的香料贸易,也赚的盆满钵满。

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瓜分了世界,所以后来者英国、尼德兰(荷兰前身)和法国只能以强盗的身份入局了。


16世纪,英国的航海进程

关于大西洋的劫掠,最重要还是英国,当时还叫英格兰王国。到1707,合并了苏格兰才叫大不列颠王国。大家熟悉的名字大英帝国,到1876年之后,殖民范围空前广阔,总面积3367平方公里。

英国早期探索海洋帝国,这里面最重要的有四个人物。

首先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在同一时期所有的海外探险,最重要的赞助者支持者都是来自王室和贵族。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即位,且即位就面临前任国王欠下的25万英镑债务,于是她发扬光大了前任国王官方授权的大西洋劫掠搞钱模式。在任女王期间,她为英格兰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且在1588年打败了当时最为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12月,她授权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海外殖民贸易的开端。

配合伊丽莎白女王达成成就的,是两位当时最知名的皇家海盗——威廉.霍金斯,和他的表弟德雷克。著名的“德雷克海峡”,就是后者1577年环球航行的杰作。本质上来讲,德雷克才算是世界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因为麦哲伦死在了菲律宾。

其次就是约翰·霍金斯,也是后来掌管英国皇家海军的财政大臣(而前财政大臣也是他老丈人),负责改造新式战船,使灵活性和火力都极大的提升。大量的新式战舰,在后来的“格拉沃利讷海战”中打败战西班牙无敌舰队至关重要,约翰.霍金斯同时也是当时英国舰队司令。

而这个约翰霍金斯是什么来头?祖传家族海盗,在亨利八世时就是御用的皇家海盗。他的父亲威廉·霍金斯就是当地著名的商人冒险家,早在1528年至1530年,他常率领船只前往西非几内亚沿岸活动,抢劫过往的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所以约翰.霍金斯也只是子承父业,继续干起了海盗买卖,并且在1562年率领船只前往几内亚,在海岸附近搜罗了近400名黑人,同时,一行人还劫掠了两艘葡萄牙船只,夺走了船上的黑人,前往加勒比海销售,成为第一个英国最早的“三角贸易”。1564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直接投入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舰船,即著名的“吕贝克的耶稣”号。伊丽莎白女王将这艘载重700吨的海船折合为4000镑股份,投资于霍金斯的海盗活动。

真正让伊丽莎白女王赚到大钱,时间已经来到了1577年,德雷克完成环球航线,抢劫了西班牙26吨的白银黄金商船。当1580年德雷克返回英国,总计带回了大约60多万镑的财富,将其中25.4万镑献给了他的保护人伊丽莎白女王,并使所有投资人获得了47倍的利润回报。

德雷克是约翰·霍金斯的表弟。早年就跟随霍金斯出海搞劫掠,在1567年向加勒比海贩卖黑奴的时候,除了德雷克与他的表哥霍金斯所在的两艘劫掠船之外,另外三艘英国船只都被西班牙军队击毁,从此德雷克与西班牙结下了深仇大恨。所以到了1588年,德雷克作为实际的英国舰队的执行司令官,率先率领9艘海盗船发起了火攻,让无敌舰队方寸大乱。德雷克因在海战中的出色指挥,受封爵士,达到了个人生涯(或许也是所有海盗)的辉煌巅峰。

帮助完成这一次以弱胜强逆袭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在1573~1590年任职伊丽莎白一世的首席秘书,也是欧洲历史最早、最成功的情报官。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甚至用自己的钱财在热那亚、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尼德兰等地建立起了广大的情报网络。

首先是帮助伊丽莎白女王诱捕了威胁王位的天主教信徒玛丽一世,而后者企图与西班牙合作里应外合替代掉伊丽莎白女王。其次是在1588年的“格拉沃利讷海战”之前,提前获取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作战计划。在战争开始之前,英国就清楚无敌舰队有多少艘舰船、具体构成、士兵数量及构成、火力配置、司令人选和战术,以及什么时候出发袭击英国。但在多数的纪录片中,对这方面非常轻描淡写,甚至并没有提及英国的情报工作。

当然不管是霍金斯,还是德雷克,最终结局都不是太好。1595年8月,霍金斯与德雷克一起前往西印度,进行他们最后一次海盗远征活动。船队由27艘战船(其中有女王的6艘)和2500名水手组成。他们于11月12日到达波多黎各岛附近。当天下午,年迈的霍金斯死在自己船上。德雷克企图继续完成这一远征任务,但是在早有准备的西班牙人的反击下屡遭挫折,也于1596年初死去。

沃尔辛厄姆1590年4月6日死于膀胱癌,而终身未嫁、缔造英国“黄金时代”、批准成立东印度公司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于1603年去世,享年69岁。

在十六世纪后半段,英国最早在不受西班牙控制的北美建立起殖民据点,1584年英国在北卡罗纳河沿岸建立了第一个据点弗吉尼亚,还在1585年帮助荷兰阻击西班牙无敌舰队,但并没有在下一个100年迎来自己的辉煌时期

1600年-1657年业务探索期

做海盗打劫并非长久之计,也非光明正大之道。有西班牙无敌舰队护航的航线,海盗们的打劫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海盗的事业风险极大,所以最终也要转型正经生意,这才有了后来的英国、荷兰、法国和丹麦等东印度公司们。

1602年10月24日,在兰开斯特船长指挥下,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到达现在印尼的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并且带回了103万镑的胡椒。

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从而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睐和免税贸易特许。在这样明显的保护下,东印度公司很快就超过了在果阿和孟买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1623年安汶岛事件后,英国被荷兰赶跑,把自己的大本营转移到了印度。在苏拉特、金奈(1639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它分别建立了大型基地。截至到1647年,它在印度已经建立了23个工厂(即基地),有90个雇员。

这个时候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完成一次航行,本金和收益全部都回馈给各个股东。而这种单次航行从1613年到1627年第一次合资,1617-1632年第二次合资,1631年-1642年第三次合资。英国东印度公司无法完成巨额资本的筹集,也无法在业务上建立起持续稳定的经营,但在亚洲各地建立了12处商馆,共带回约100万英镑的财富。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慢慢探索的时候,晚一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突飞猛进,统治了17世纪的全球海上贸易。

1657-1757年改组股份公司(抄荷兰作业)

十七世纪最成功的公司当属成立于160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让荷兰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当时,荷兰商船的航迹遍及波罗的海、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而支撑起“荷兰海上马车夫”最重要的公司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它掌控着香料、木材、大米、纺织品等东方贸易。

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有150条商船,40条战舰,50000名员工和10000人的私人武装,公司投资的年收益率高达40%,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

看上去英国东印度公司比荷兰更早成立,并且开拓了到东方的贸易,为什么是荷兰统治了一百年的海上霸权?这里面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先发优势,荷兰比英国更早开拓了到东方的贸易航线。虽然英国早荷兰两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但是荷兰更早得到了葡萄牙的东方贸易秘密航线图,在1594年4月就派出了4帆船组成的船队到达了印尼的香料岛。并在1597年再度派出贸易商船队,通过香料贸易获得超过400%的利润回报。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启航到印度,则是1602年组建完公司和航海船队之后。

其次是制度创新。两家东印度公司筹集资本方式不一样,且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了英国资本10倍的资金。英国东印度公司延续了海盗模式,每次航海前筹集资本,完成之后本金和收益全部分配,很难有持续性。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一家股份制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筹集了前者10倍的资金,有更多的钱才能组织更大的航海船队,在海外建立起更多的贸易据点。和英国不一样,荷兰东印度公司每次航海归来之后也不需要马上分红,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实现了更快的滚动式发展。为了解决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荷兰还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第三是造船能力。荷兰是15-16世纪欧洲的造船中心,其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依靠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提供的丰富木材,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1/3到1/2。到1670年,荷兰拥有的船只吨位是英国的3倍,数量相当于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1601年荷兰人首次踏足中国,第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才成立。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登陆台湾后开始控制台湾南部的嘉南平原一带。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后将自己的殖民统治扩张到了台湾全岛,台湾也成为荷兰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殖民贸易据点。一直到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荷兰人赶出了中国。

但荷兰和中国人打交道,并不是在这一年就结束了。

1776年,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罗芳伯,从家乡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来到了东南亚的西婆罗洲(现称西加里曼丹,隶属印尼),成立了“兰芳公司”,这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组织。1777年,“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面积70万平方公里。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成为首任国家元首“大唐总长”。兰芳共和国设置了完整的行政、司法、立法机构,全国分省、府、县三级统治机构,地方机构的头脑人物都由人民选举产生,类似于今天英国的议会制共和政体。

印尼当年是荷兰的殖民地,兰芳共和国特别注重与清朝的关系,一直想成为清朝藩属国,借清朝的势力镇住荷兰人。但是当时的清朝并不在乎这样一个小国家,并没有同意它成为藩属国的要求,只是同意与其开展贸易。缺乏保护的兰芳共和国,在1888年中法战争时期被荷兰灭亡,总计存续112年。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不是海洋国家,对扩张海外殖民地并没有浓厚的兴趣。

1657年10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转折点。这一年针对东印度公司的克伦威尔改革计划,令东印度公司终于摆脱了临时企业的身份,转变为一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同性质的永久企业,而且组织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更加适合当时的海外殖民贸易。

伦敦的总公司办公大楼经过数次搬迁之后,最终选择了位于利德霍尔(Leadenhall)街的克拉文大楼(Craven House),这一建筑物后来被称为“东印度大楼”。公司在泰晤士河下游的黑墙(Black Wall)设有造船厂、货物仓库、退役水手医院等。每年4月,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投票选举24位董事(其中总裁1名、副总裁1名)组成董事会,以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持有500英镑股票的股东有一票的投票权,每增加500英镑则相应地增加一票投票权。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可以按出资比例间接地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驱动大家入职东印度公司、去海外冒险的动机,是东印度公司的优渥福利。例如允许每人每次出海夹带私货两箱;公司为员工及其家属、女仆提供住房,大多是免费的;一日三餐免费,并且有尽量符合每个人口味的厨师和食谱;公司主管每年有1000-2000英镑的招待费;工作40年的职员,可以在退休时,拿到他3/4工资乘以50年的一次性退休金等等。

另外,出海冒险也意味着惊人的财富。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克莱武从印度带回的私人财产高达31.7万英镑,当时英国本土的大银行家年薪为2300英镑,中产阶级年收入仅为150英镑左右。

通信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情报网络管理海外贸易。董事会至少每周召开一次,围绕船只派遣计划、装货计划、运回商品的销售计划、发给亚洲各地商馆的命令和人事等问题进行商议。董事会下设总会计、监察、书记、律师、审计等各种高级职位,董事在各自分管的委员会中开展相关工作。

1670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至此,东印度公司有了国家属性。

这一时期的全球贸易商品有了重大变化。此前的主要贸易商品是胡椒、丁香、豆蔻等香料,此后则转向了印度的棉织物、也门的咖啡和中国茶叶。因为欧洲各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纷纷从东方进口香料,导致了香料的价格大幅下跌。胡椒价格由1670年的一磅18便士,下跌到1675年的7.2便士。

到了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经营的品类还是通过垄断印尼的岛屿控制香料贸易,但英国已经在其它品类逐步占据了优势。

不过快速扭转英国东印度公司落后局面的,或者说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的核心,在于英国与荷兰1652-1674年的三次海上争霸战争,最终的胜利属于英国。到了17世纪后期,在英法的联合打击下,荷兰逐渐失去了对海外贸易的垄断权,甚至丢掉了北美的殖民地。尤其是1796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荷兰王室流亡,甚至一度把印尼殖民地委托给英国管理。

英国在17世纪的下半叶也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制度创新,率先走向了君主立宪制。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英国的君权神授制度,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并为英国的商业和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18世纪后,英国国内的工业革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刺激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的贸易。

在1657-1757这一百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累计出海400余次,总营收数千万英镑。据文献记载,1709年东印度公司总资本320万英镑,当年净利润为35万英镑;1720-1730年,年销售额超过200万镑,利润丰厚的年份有60-70万净利润。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意义重大,开启了英国对印度实际控制和殖民的序幕。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此性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商业贸易公司,变成了对印度土地、行政的殖民公司。

1757年-1857年,从商业公司转变为战争殖民公司

普拉西战役结束后,作为推翻西拉杰的“酬谢”,孟加拉掌权者纳瓦布向东印度公司交付了三百万英镑,其中17万交给了克莱武个人,东印度公司发了一笔横财。

东印度公司在完全占领孟加拉后,英国人通过双重管理制度,也就是让臣服的莫卧儿政府作为傀儡直接管理民事,英国人自己则拥有实际的最高统治权。东印度公司不仅是商人,也不仅是军事实体,而是成了政权的代表人。公司的职员以政权代表人的身份,垄断了最赚钱的行业,却阻止当地商人进入市场,东印度公司拥有征税权,司法权,官员任命权,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插足地方行政。

1765年布克萨尔战役后,印度莫卧儿帝国彻底沦为英国附属,自此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这三个地方的税收权都被授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在普拉西战役之后的第八年,东印度公司孟买第一代财政掌管者罗伯特.克莱武记录:在除去各种经费开销后,孟买的土地税收为东印度公司带来165万英镑收入。而在18世纪的20-3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商品年销售额平均在150万英镑左右,1743年达到了200万英镑,在销售收入扣除商品成本,运输、销售等其它成本之后,最好的年份也只有几十万英镑的利润。所以和殖民统治收取地租的收入比起来,商品贸易利润实在是不能比的。

殖民带来的暴利,驱动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启了印度殖民扩张的历史。最典型的就是印度佣兵的规模快速扩张,从1757年2000人,扩张到100年后的20万大军。而英国人担任的东印度公司军将领的人数,1763年时为114名,1769年时为500名,到1784年达到了1069名。

文献记载,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每年土地税5000万卢比,约占总收入的70%以上;19世纪中期,殖民税每年超过2000万英镑,占印度GDP的10%以上。

看似光鲜的东印度公司,实则日子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过。为了维持对印度的统治,公司需要招募大量的部队,财力难以维系;取得印度收税权后,英国资本家要求巨量分红;对印度采取的“榨干性掠夺”引起当地农民及土邦贵族的不满;职员手中的巨大权利导致了巨量腐败;其他英国商人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贸易的不满;1839年东印度公司进军阿富汗,被帝国坟场阿富汗毒打,导致巨额亏空。

在1839-184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征服阿富汗的的第一次战争中,花费了1.5亿英镑的军费,相当于英国一年半的财政收入,最终却仅有1人逃回印度。更重要的是,这一空前大溃败,戳破了英国人刻意在南亚和中亚所树立的“英军无敌”形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15年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

1858年-1874年,国家完成接管

东印度公司,成也殖民,败也殖民。

英国的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纺织机器几乎消灭了印度的全部城市纺织工人。1822年到1857年,输入印度的棉织品增加了十五倍。20年代棉布占英国输入印度商品的1/5,到50年代已占2/3;1818年到1836年,自英国输入印度的细棉纱增加5200百倍;1824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布还不到100万码;而在1837年却已超过6400万码;到1850年,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英国棉织品产量1/4。

到19世纪40年代,纺织中心达卡的人口由15万锐减至2万,另一纺织中心贝拿勒斯到50年代至少有15万人成了无固定职业的赤贫工人,失去生计的手工业者大批死亡。

饱受压迫的印度人民在1857年展开了近代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战争直接导致1858年英国政府通过《印度统治法》,取缔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此经营了250多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结束历史使命。

1858年国家接管公司以后,税收收入年均2500万-3000万英镑,占殖民地总收入的70%-75%;年均贸易总额7000-1亿英镑,占殖民地出口额的60%-65%。

回过头来看500年的大航海时代,各大帝国都在争夺什么?

主要就四类产品,首先争夺香料、蔗糖、茶叶、咖啡,带来餐桌革命;其次争夺白银黄金;其三是穿着革命,棉花和棉制品带来的工业革命。

改变历史的香料

香料,特别是胡椒,被很多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果实”。

在公元前4、5世纪,希腊人就开始将胡椒作为药材使用,名医希波拉克底(Hippocrates)曾建议将胡椒与各种草药及其他成分混合,用以治疗发烧。到罗马帝国时代之前,胡椒一直扮演着如同现代阿司匹林的角色,人们普遍认为它是治疗各种疼痛及众多症状的“万能灵丹”。

古罗马人的记载中,胡椒不仅能够药用,还上了贵族的餐桌,作为调味品存在;肉蔻、丁香等其他香料则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用于祭祀庆典和净化仪式。这些需求使得罗马帝国开辟了与印度之间的海上香料贸易。可以说,香料之路是世界贸易的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道路之一。

在黑死病盛行的中世纪,欧洲人相信来自神秘东方的香料可以治疗疾病,净化导致黑死病的空气。贵族阶层往往会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延缓衰老。

但在当时,欧洲的商贩只能在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城市威尼斯,见到已经被穆斯林转手好几次的香料。原本在东南亚相当普通的香料,经过层层关卡,走过海陆长途路程,到欧洲变成王公贵族家中的珍品。胡椒是大路货,价格可以涨百倍;丁香较为稀有,价格可以涨千倍。胡椒价格最高的时候,甚至要高于同等质量的黄金,既可用于支付报酬,也可抵扣税收、租金。

香料=财富,等式一旦成立,欧洲大陆的霸主势必会打破封锁,打通自己的财富路径。为了获取香料,欧洲各个国家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可以说,对香料的寻找与争夺,塑造了大航海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权力格局,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开始海外殖民掠夺的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为西班牙开通了前往美洲的贸易路线,达伽马则为葡萄牙开通了前往印度的航线。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经过数次航海,最终占领了马六甲海峡,这是当时所有运往西方的东方香料必经之处。

一个世纪以后,荷兰、英国登上历史舞台,很快取代了葡、西两国,成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由于荷兰人先一步垄断了香料贸易,英国人在其海外殖民地进行了大面积移植,产量的增加使得胡椒等香料从宫廷和贵族阶层向下传播,使香料开始平民化。

蔗糖,三角贸易的罪恶之源

糖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令人产生愉悦感——这是甜食作为现代消费品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意味着人类从基因里就对”甜“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但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蔗糖是等同于香料的稀缺物资,被当作药品使用,仅在权贵阶层中流行。

12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宫廷御医将糖当作退烧药,开出糖渍玫瑰花的处方,特别在治疗结核引起的发热时,用作解热剂。15世纪,欧洲著名的萨莱诺医学院,在其使用的医书中写道:“糖对于热病、咳嗽、胸闷、嘴唇干裂、胃病具有疗效。”

关于蔗糖生产的起源,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度人发明了通过甘蔗汁制结晶糖的工艺。公元600年,这项技术由印度传到波斯,此后蔗糖开始通过阿拉伯商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11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欧洲人带回了蔗糖,并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种植甘蔗,一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中海沿岸都是欧洲大陆蔗糖的主要供应地。由于气候原因,蔗糖产量低下,在这一时期依然是专属于上流阶层的“稀罕物”。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甘蔗被带到了美洲,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大肆兴建甘蔗种植园。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蔗种植和糖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成千上万的非洲人被运到美洲进行劳作,罪恶的三角贸易就此拉开序幕。

甘蔗园里有工厂,奴隶有周密的生产计划,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而且生产和消费分离——某种意义上,甘蔗园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奴隶贸易造就了欧洲最早的一批资本家。

美洲的甘蔗彻底改变了欧洲,特别是英国人的消费和饮食结构。在1660年之后,英国进口的蔗糖经常超出它进口的其他殖民地产品之总和。蔗糖从最初的奢侈品、珍稀品,一变而成为一种大量生产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欧洲人的甜与非洲奴隶的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蔗糖的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地,对于后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甘蔗种植在拉美许多国家仍旧是主导产业,这是西方殖民者在当地施行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遗产。

咖啡馆,社交圣地

关于咖啡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被学术界认可的说法是,咖啡起源于9世纪的埃塞俄比亚。根据传说,一位名叫卡尔迪的牧羊人发现他的山羊在吃了一种红色果实时变得异常活跃。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注意,进而促使他尝试了这种果实。卡尔迪的发现很快在当地传播开来,咖啡开始作为饮品被人们使用。

11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 Bukhara的医生兼哲学家,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咖啡的书籍,在书中他解释了“咖啡的药用性”,在当时,咖啡更多被视为药品而非饮料;到了13世纪,随着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咖啡被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并逐渐流行开来;15世纪,阿拉伯的也门地区开始栽培咖啡树,咖啡饮品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成熟。

一直到16世纪末,咖啡传入奥斯曼帝国,才开始传播到整个欧洲。起初,这种黑色饮料被保守的天主教徒认为是撒旦的饮料,在教皇克莱门特八世迷恋上咖啡以后,欧洲各国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1637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犹太移民在英国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到1675年,英格兰拥有3000多家咖啡馆。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贸易,是当时英国咖啡的主要货源渠道。相比酒馆,咖啡馆更受一些大学教授、作家、政治家的喜爱,也被称为“Penny University”,因为在这里,任何人只需要花上几便士,就能换来一杯咖啡、一个座位,可以免费阅读报纸以及交流了解各类信息。

咖啡馆成为了当时文化思想传播碰撞、经济商业情报分享交流的最佳社交场所,这也为后来伦敦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进入18世纪以后,欧洲国家逐渐在自己的殖民地建立起咖啡种植园。荷兰把咖啡引入爪哇培植,英国人将咖啡引种至牙买加,西班牙把咖啡带到古巴,葡萄牙把咖啡引入巴西。种植园背后依靠的贸易网络,依然是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1773年,为了抵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垄断特权,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乔装成印第安人,将公司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波士顿倾茶事件被视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在此之后,咖啡成为了美国的首选饮品。从那天起,喝咖啡是一种摆脱英国、忠于美国的自由宣言。咖啡自此成为美国的国民饮料,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全球咖啡消费量最多的国家。

1793年,纽约的一群证券经纪人集资修葺了一家咖啡屋,名为“Tontine Coffee House”,将长期在室外集会进行的证券交易搬入了咖啡馆内,开始了场内交易的历史。这家咖啡厅就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由此可以看出,商务洽谈一直以来都是咖啡馆的社交场景,这也赋予了咖啡明显的社交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茶叶,最成功的商业间谍行动

16世纪初,率先开始掠夺的葡萄牙在探索东方的过程中抵达香港,占据澳门,海员将少量茶叶带回欧洲。尽管葡萄牙是最早将茶叶引入欧洲的,但真正的欧洲茶叶市场开拓者,是荷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此后的一个世纪,荷兰都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运输贸易国。

在荷兰传播茶叶期间,欧洲的高知阶层和富人都认同亚洲人的“茶叶观”,把茶叶当作保健药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科学论文、报纸和广告普遍宣称,这种中国草药可以治病,有振奋作用,能够使人的身体强壮。

茶在英国人的认知里,最早是作为药草出现的,它仅在药店中有售,而且售价昂贵。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茶叶作为嫁妆被公主带到英国,自此,饮茶之风在英国贵族间流传开来,并成为时尚。

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为3.8万磅,到了1750年,进口量超过370万磅,半个世纪间增长了100倍。在18世纪的百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茶叶贸易赚取了大量财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逐步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19世纪以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来临,英国进入鼎盛时期,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更加精致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的英国流行丰盛的早餐,午餐却十分简单,直到晚上8点才开始晚餐。维多利亚女王的密友安娜·罗素,是伦敦上流社会的一位显赫人物。她在下午四点左右会感到饥饿,于是要求仆人们每天在傍晚时送上一壶茶和一些点心。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下午茶的仪式,并在上流贵族阶层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社交聚会和休闲时光的一部分。

此外,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更是喜欢在公开场合举行茶会招待贵宾,她的这一举动自然也使得众多女性争相效仿,将下午茶的生活方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文化逐渐渗透到中产阶级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时至今日,下午茶已然融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这也使得英国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口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于是英国开始在中国展开鸦片贸易,谋取巨额利润;同时东印度公司派出间谍,将中国茶籽、茶树、种茶技术、制茶技术带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大规模种植。经过与当地茶种杂交选育,最终成就了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的大吉岭红茶。

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时代红利,铁路、河流和海洋运输效率进一步提升,英国人在印度茶园出产的茶叶开始大规模供应欧洲,并转运到纽约、旧金山和其他地区的主要市场。印度茶叶的出口量在1888年超过了中国的茶叶出口量。至此,印度茶终于取代中国茶,普遍流行于英美国家和地区,甚至影响到今天的全球茶叶销售格局。

英国从进口印度的棉麻,到工业革命后反倾销棉麻制品到印度,这个转变表面上看是“穿着革命”,实际上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缩影。

香料、蔗糖、咖啡、茶叶都具备一定治疗功效,发展路径也基本相同,都是皇室贵族先用,后面大面积推广种植,价格平民化,最终成为了大众消费品。

而这些“亚洲奢侈品”能快速风靡欧洲,更大的背景环境也包括了十四世纪前后遍及欧洲的黑死病,极大的增加了对健康的关注度,夸大了这些来自东方的商品价值。


关于大航海时代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25个思考洞察

1、方向

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的航海家只敢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东岸航行,大西洋的深处是犹如魔鬼地狱般的未知世界。新的世界被开启,欧洲的航海家们疯狂涌入新大陆。

中国创业者,怕的不是被卡,而是怕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方向就好办,不怕卡不怕落后。

2、时机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他及他的后人并没有从中受益,而是后来的西班牙的冒险者们。一个是灭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埃尔南.库提斯,一个是灭了印加帝国西斯科.皮萨罗。

同理,科技的0-1突破很难,但往往最终受益的都是后来跟随者。所以我既不担心美国卡中国半导体脖子,也不纠结美国AI领先中国。我们要感谢美国一次又一次给中国创业者指明了前进新方向,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工具开拓全球市场机会。很多人担心现在出海太晚了,什么时候出海都不晚。出去太早的,反而容易踩坑更多。

3、护城河

每一个成功的殖民贸易公司背后都依靠着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安全依赖保障,国家的兴衰即公司的兴衰。

2022年3月上演伦敦镍逼空大战,瑞典最大企业嘉能可逼仓镍王青山集团,而后者能全身而退也是背靠国家队出面。

4、契约精神

荷兰在17世纪成为了“世界马车夫”,除了欧洲最强大的造船能力,以及最早的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还有就是荷兰人所倡导的“诚信经营”原则。尤其是在当时欧洲大陆国与国之间经常背信弃义的年代。

地缘政治加剧导致的去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除了可靠的产品实力,也需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各地的最佳合作伙伴。可以去中国化,但不能去中国企业化。

5、政治改革

英国之所以在大航海时代中,能够后来者居上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在于英国更早的进行了政治改革。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以及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权,极大的释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潜力。

中国曾经有过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民间的成功出海并建立海外“殖民地”,被官方漠视,最终被欧洲列强绞杀。

6、思想创新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贸易,同时也激发了英国国内的各种思想学术的兴盛。在大航海时代科学家、思想家们成为了皇宫贵族的座上宾。而英国不仅在科学领域领先,在经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也领先于欧洲。

尊重科学、倡导自由市场经济,这为英国主导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7、知识产权

中国要超越欧美发达国家,就必须走创新科技经济。只有知识产权的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创新的源源不断,不被美国卡脖子。

搞加工贸易不需要知识产权,但中国要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必须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在第一位。

8、金融创新

荷兰东印度公司领先英国东印度公司100年,核心还是金融制度创新。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和二级市场交易创新,解决了创业资金募资,股东退出问题,帮助荷兰东印度公司快速建立起规模优势。

9、全球营商环境

从16-17世纪的海上劫掠自由,到19-20世纪贸易自由。总的来说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变得更加有序更加高尚,而不是变得更加野蛮。

问我怎么看中美的“新冷战”?因为热战打不起来,这必然会导致美国衰落。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更没有办法把中国挤出全球市场。美国只能在自己有限优势的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能打的贸易战和科技战杀伤力愈发减弱,时间站在中国这一边。

10、财富的来源

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进,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使得单纯依靠对原始资源的掠夺获取财富以及通过武力维持殖民地收税的收益和效率更低。

这个时代难以想象哪个国家还热衷于领土的扩张,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不支持俄罗斯占领乌克兰领土。

11、人才

归纳500年的大航海时代,各大帝国都在争夺什么?主要就四类产品,首先争夺香料、蔗糖、茶叶、咖啡,主要带来餐桌革命;其次争夺白银黄金;其三是穿着革命,棉花和棉制品带来的工业革命;还有贩卖奴隶,为种植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

展望未来100年,中国企业全球化争夺什么?原料、人才和市场。华为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之一,在于利用好了全球人才。

12、格局

中国当年为什么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天子守国门;第二,重农抑商传统,不重视海上贸易;第三,再加上本土物产丰富,缺乏海外殖民贸易的动力。

从我的视角来看,主要还是中国远离世界竞争最激烈的欧洲,帝国的统治者们格局不够,并没有意识到世界版图已经在发生巨变,没有意识到得海洋者得天下。

以至于18世纪末,英国派出马戈尔尼到访中国,拜见乾隆皇帝,带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枪械,钟表,蒸汽机,但很快就被乾隆帝给打发走了!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13、自我反思

如果只是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中国只是落后了200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一个明显转折点。

如果是从科技创新,中国落后了300年,英国十八世纪开启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如果是从制度创新,中国落后了400年,1609年荷兰独立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共和制国家,在更早一些的时间建立了世界第一家现代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立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商主义国家,这是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马车夫的制度保障!

如果是海洋思维、全球化思维,中国落后600年。葡萄牙立国之初就决定走向了海外殖民/贸易立国,1415年攻下了一个穆斯林掌控的北非休达港口,成了国家航海学院,专门收集海外资料,开启了海外探索之路!

14、大国崛起

如果按照20世纪之前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当下毫无疑问是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帝国,没有之一。

在20世纪之前最主要的工业是围绕棉花为主的纺织业和海洋贸易相关的造船业,而21世纪以各种金属为中心的制造业,中国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金属一半以上的生产加工。长期来看,中国也必将在汽车、造船、高铁、飞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各行业占据绝对的供应链竞争优势。

15、技术扩散

任何围堵新兴大国都是没有用的,奥斯曼帝国阻挡了贸易路线后,葡萄牙开辟了新航线,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制裁荷兰禁止贸易的时候,荷兰成为了17世纪的第一海上贸易大国。荷兰企图遏制英国的时候,结果被英国和法国联合打败。

技术扩散是不可阻挡的,葡萄牙没有守住自己的航海图秘密,英国没有守住蒸汽机技术秘密,所有的新发现和科技进步都在很快的时间流入德国、法国和美国,最终在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和GDP远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半导体的秘密就更守不住了,尤其是美国,这个行业里50%的顶尖人才都是华人。

16、行业协会

好的生意都是在追求垄断,要么原料垄断,要么是市场垄断。大航海时代前期的航线垄断,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垄断。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原因,是由于恶性竞争导致香料收购价过高、出售价过低,利润微薄,最终有十几家出海冒险公司合作创办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中国企业出海,在一些关键领域也到了迫切需要行业协会介入协调的时刻。避免内卷式竞争,既无法盈利,且无法保证产品服务品质,伤害中国企业的整体信用。

17、本地化

在1757年之前,东印度公司没有过早的武装化,武装殖民带来的安全维护成本更大。作为一家纯商业公司,也只能被动的和当地国家贵族和商人密切合作,建立起更稳定更持久的商业合作关系,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陷入冲突和对立。

全球化即本地化,如何与当地人建立起更友好的合作关系,是快速打开市场最有效手段。

18、情报网络

爱德华·劳埃德咖啡馆,从中诞生了伦敦劳合社 、劳氏船级社和航运新闻杂志《劳埃德船舶日报》。东印度群岛贸易的金主和指挥官们则都聚集在“耶路撒冷咖啡屋,交流着印度政治、对外委员会的内讧和私人贸易传闻。

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必须构建一个的紧密的信息情报网络,才能更快的掌握商业机会,规避潜在的风险。才能向政府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海外经营。

19、组织创新

英国东印度公司允许私人贸易,调动了雇员积极主动性, 拓展了创新商业机会;通过雇员的私人交易网络关系,有助于扩大东印度公司在本地的影响力。在一定节点,私人贸易资本助推了东印度公司业务。而私人贸易,在其它东印度公司是被限制的。

广泛采取合伙人模式的传音和OPPO迅速的占领了海外市场,并孵化开展了更多的创新业务。

20、利益共享

英国东印度公司死于贪婪,对于所有全球化的公司,要懂得利益分配,让利于当地的“地头蛇”,才能得到当地市场的尊重,才能建立起可持续的业务。核心思想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21、模仿学习

成功的出海,都是靠着前人的经验。从领航员、航海地图、贸易港口、可贸易的商品,到公司的股权、组织和业务管理,英国东印度公司并非第一家出海探险的公司,但通过学习、模仿和迭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都可以从前人身上找到成熟可复用的经验。

22、全球华人网络

一个巨头的全球化,会裂变出数以百计的配套服务公司。华为、海尔、OPPO、传音等这批最早全球化的巨头,未来将裂变出数以千计的全球化中国公司。

疫情前的坦桑尼亚只有七八千中国人,现在已经超过10万。

中国人是职业经理人精神不足,创业精神有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中国人全球化创业会以指数级上升。

23、全球化加速

英国东印度公司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才能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全球贸易网络。现如今中国企业出海,可以利用现成的商业网络,快速全球化。

现在出海不仅可以依靠全球6000多万华人网络,还有发达的电商渠道,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拓展海外业务。所以这一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浪潮,会来的更快、更深、更广泛。

24、冒险家精神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当中,中国与传统欧美日韩有什么区别和竞争优势?

中国创业者们更有冒险精神,抱有很强的企图心,能够忍受异常艰难的营商环境,寻找新的商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未来依然非常乐观。

25、祸兮福之所倚

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美国打压加剧。

生存的危机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回想起葡萄牙第一个迈入大航海时代的故事,我预感,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留言领取完整版PPT)

文章结尾,特别鸣谢为本次大会提供支持的赞助商及老板:感谢会小二提供现场会议的场地;感谢八友科技创始人梁斌支持;感谢椰气满满创始人姚晓东、认养一头牛创始人孙仕军、年衣创始人邝曾、一米一家创始人郭洪池,提供饮用水与伴手礼;感谢大会晚宴饭局伙伴:远明老酒联合创始人高国龙、辛巴赫啤酒CEO牛文明 ,为晚宴提供酒水;感谢大会产品赞助伙伴回收宝创始人熊洲、352创始人李劲松、胖虎创始人马成,助力抽奖福利。

# 出海
# 电商
# 趋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