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廿四的前一日
家住海南屯昌的庞业学
一早就开始忙碌
他将大罐的酒液倒入酒滤装置中
酒液经过一层又一层芭蕉叶
从最下面一层滴出
一滴、两滴、三滴
……
时间慢下来
据说一罐酒要滴滤一周时间
才能真正成为一瓶
可直接饮用的“黎滴酒”
这罐“黎滴酒”在庞家后院已经埋了50年。再过几天,就是除夕,外出务工的孩子们就要回家过年。酒,代表幸福美满,“黎滴酒”是团圆饭上必不可少“角色”。
庞业学今年78岁,屯昌人;王玉勇今年77岁,来自五指山市水满乡冲门头村。他们老两口,就是屯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黎滴酒”代表性传承人。
酿酒需要默契
生活也是一样
他们的故事
在共同的默契中
慢慢展开
……
王玉勇在制作黎滴酒。
“我是在五指山当兵时,经人介绍认识她的。”庞业学说起与王玉勇相识的往事,面带笑容:“1970年,我退伍了,她就和我回了屯昌。”
王玉勇接着说:“酿‘黎滴酒’是家里传了上百年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我记得奶奶传给了妈妈,妈妈又传给了我,酿酒很辛苦,我弟弟妹妹都不愿意学,我却觉得挺有意思。”
相关资料介绍,“黎滴酒”采用海南五指山黎家独有的酿酒秘方,可追溯的历史已经流传了上百年。
住在五指山水满乡冲门头村的王玉勇的娘家人,世代酿酒,并将“黎滴酒”酿造工艺一代传承一代。
“结婚后,我就跟着她学酿酒,从1978年开始,每年山兰稻成熟了,我们就酿酒,到现在,已经酿了47年。”
夫妻二人,你一句我一句,轻松愉快地说着往事。这是融合于岁月的美好,就像那埋藏于地下的美酒,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每一句都能回味出不同的味道。
庞业学与王玉勇夫妻二人一同制作黎滴酒。
“黎滴酒”是什么酒?
名字由何而来?
这里有两种说法
👇
- 第一种说法
是因制作方法而得的名字。酿好的酒,经过酒滤,自由滴落,形成酒水,就是“滴酒”。而“黎滴酒”就是黎族人以特别工艺,酿造的“滴酒”。
- 第二种说法
在庞业学看来,这种说法并没有讲出“黎滴酒”的精华所在。他有着自己的版本:“黎滴酒原来叫‘黎帝酒’,传说是皇帝和娘娘为保持青春容颜,不远万里,派使者骑马而来,在五指山选中‘宫酒’,因为是给皇帝喝的,又是黎族人酿造的,所以叫‘黎帝酒’,之后才更名为‘黎滴酒’。”
庞业学讲述的传说,成为第二种说法,也暗喻了“黎滴酒”的神奇之处。
满屋的奖牌是庞业学半辈子的骄傲:“我常带着‘黎滴酒’到县里、省里参加活动,就是想把这酒传承下去,被更多人了解。”
好酒传千里,2012年,屯昌“黎滴酒”被授予“海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酒品牌”;2014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产品创意金奖”;同一年,“黎滴酒”酿酒技艺被列为屯昌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滴酒产品展示。
究竟是怎样的酿酒技艺
成为地方代表性的
“文化符号”?
👇
“酒饼制作很关键,都是采用五指山上特有的植物藤、叶、根、薯等原料配方。”王玉勇拿出早就制好的酒饼,轻轻捣碎,直到成为粉末状。这时,蒸了一个半小时的山兰米已经熟了,酒饼的粉被均匀地撒在米上。
此后,就是漫长的发酵过程。“差不多一周左右,酒水就出来了。”庞业学说:“我会提前准备出陶罐,将发酵后的酒水装入罐中封存,埋入后院的地下。”
封存黎滴酒的陶罐。
天然的土壤,成为“黎滴酒”的温床,让它在岁月中,逐渐静下来,慢慢走向成熟。
“爷爷,快点,挖酒去了!”这天早上,王玉勇一起床,就开始催促庞业学去挖酒。
庞业学笑着应合一声,就拿起铁铲去后院挖酒了。
“3年起步,5年、15年、20年的酒都有,最长的50年。”正在后院挥舞着铁铲,在土里挖酒的庞业学,边挖边介绍:“眼看春节,大家都回来吃团圆饭,怎么也得挖出一罐50年的酒。”
埋得久了,挖起来并不容易,用了不少工夫,庞业学终于挖到了一罐50年的酒。他抹了一把汗,将酒抱到屋里。王玉勇早已做好了酒滤的装置——吊起的筐里,几片芭蕉叶,转圈铺成圆形,层层叠叠。
“时间刚刚好。”看着慢慢滴下的酒,王玉勇笑了,算算时间,到除夕夜,团圆时,正好能喝到好酒。
一旁的庞业学也笑了,想到过不了几天,儿子、孙子、重孙女都要回家团聚,心里就全是开心:“再过几年,就把酿酒的配方、工艺,通通传给儿子、孙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