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春天对我“下毒手”?过敏季应如何预防

推医汇

2025-03-17 17:29 中国

23670 0 0

       春季的气温变化犹如“过山车”,早晚温差明显,这对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呼吸道黏膜就像人体的一道“防线”,正常情况下能够有效阻挡外界病菌和过敏原的入侵。但在春季,忽冷忽热的天气使得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其防御功能也随之减弱。当冷空气来袭时,呼吸道黏膜的血管会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对过敏原的抵御能力。而当气温突然升高时,呼吸道黏膜又会处于相对充血的状态,变得更加敏感。此时,一旦接触到过敏原,就极易诱发过敏反应,让人们出现咳嗽、打喷嚏等不适症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介绍,在春季,一些风媒花的花粉,会引起很多过敏症状,包括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等,还可能会引起过敏性哮喘。

       目前临床都认为,我们提前预防要比出现症状以后再去治疗更加有效。马艳良表示,可以使用预防性药物,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提前使用一些鼻喷激素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由于这些药物含激素的剂量较小,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在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出现时再使用,效果反而不佳。一般建议在春季花粉季节之前,至少提前2到4周开始使用。

       患有过敏性结膜炎的人群可以使用一些抗过敏的滴眼液,如依美斯汀滴眼液。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一般来讲,药物需要使用到花粉季节过后,根据症状再考虑停用或减量。

      如果有确切过敏症状的人,在花粉季节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过敏原。在室内时尽量把门窗关闭,也可使用较为高效的空气过滤器,降低室内花粉浓度。

      在过敏高发期,可根据不同的过敏性疾病,提前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过敏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过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若反复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且持续数周不见好转,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过敏在作祟。感冒通常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但过敏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随着接触过敏原的增多而加重。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 健康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