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赚到钱后,卓正医疗IPO再启程。
日前,卓正医疗更新了招股书,拟向港交所主板上市,海通国际、浦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是其继2024年5月递表失效后的二次冲刺。
这一次,卓正医疗也带来一份更加亮眼的成绩单:2022-2024年,卓正医疗收入分别约为4.73亿元、6.9亿元、9.5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约为-2.22亿元、-3.53亿元、8022.7万元;毛利率分别为9.3%、19.3%、23.6%。
扭亏为盈也成为卓正医疗本次IPO的一大亮点,但这是否昭示了公司盈利的可持续性,仍难下定论。
黄金赛道领跑,卓正医疗不缺增长机会
卓正医疗能够走出亏损阴影,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首先,公司主打的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本就具备高附加值,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具有较强购买力,愿意为高端设施、个性化服务、专家资源、先进技术等支付溢价。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高收入人群规模还在逐步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9-2023年,中国大众富裕人群数量从1.009亿人增长至2023年的1.177亿人,复合年增长率为3.9%,预计到2028年达到1.429亿人。
这也使得卓正医疗所处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行业更具广阔的前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19-2023年,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总收入由1782亿元增长到36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3%,预计到2028年达到7221亿元。
对于卓正医疗而言,走在一条黄金赛道,自身市场地位也比较领先,能够捕捉到更大的增长机遇。近年来,该公司就凭借抓住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加强业务建设,探寻增长。
比如,人才队伍构建上,卓正医疗吸引、留住、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医生团队。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379名全职医生,他们在取得执业资格后平均拥有约15年的执业经验,其中约81%的医生曾在顶级三级甲等医院执业。
而这也是卓正医疗家庭医疗模式能够实行的基础。
在该模式下,卓正医疗着眼于全人(而非单独的器官或身体系统)医疗,将实体及在线医疗服务融为一体,促进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一系列专科以及各专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从而提供涵盖身体、精神及社会健康的系统性服务,以满足患者及其整个家庭的不同医疗需求。
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加强市场开拓。
招股书显示,凭借集中化、标准化及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卓正医疗建立了覆盖中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包括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苏州、长沙、上海、重庆等)的网络。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卓正医疗在中国各地拥有及经营20家医疗服务机构,包括18家诊所和两家医院。此外,公司在新加坡也经营三家全科诊所。
最终,目标客户开始产生一定集聚效应,带动了公司业绩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在卓正医疗位于中国的医疗服务机构接受服务的患者总数分别为162393人次、201335人次、
242549人次,在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及在线医疗服务平台的付费患者就诊总人次分别为529829人次、733397人次、905825人次。同期,卓正医疗患者回头率分别为75.7%、78.2%、80.0%。
可以说,卓正医疗业绩改善,其实也反映了风口之下头部企业从市场需求入手,提供高端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注重数字化与线上线下一体化结合,放大规模效应,就不会缺少盈利机会。当然,行业竞争格局未定,卓正医疗头部地位并不算稳定,后续经营仍有待考察。
仅占据1.7%份额,既有扩张动力也有盈利风险
目前,卓正医疗并不算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的绝对龙头。
具体而言,公司所处市场仍然高度分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3年的收入计,卓正医疗是中国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仅1.7%。
而深究其当前实现营收增长并扭亏为盈的本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卓正医疗正处于业务扩张的结构性拐点,达到了规模效应与边际成本的动态平衡。
但这个平衡十分容易被打破,因为公司是要一直发展的,不可能不存在经营波动。
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市场需求尚未完全爆发,卓正医疗的业务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卓正医疗的关键任务仍然是实现规模化,提升市场份额。
2021年,卓正医疗创始人及CEO王志远接受访谈时,就指出“上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业务模式成熟且商业模式稳定;实现规模化;每年营收到10亿元以上。
另外,从本次卓正医疗IPO募资将用于升级现有医疗服务机构、设立新的医疗服务机构、收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业绩良好的医疗服务机构等,也可以一窥卓正医疗的扩张野心。
但盈利风险也在重资产扩张过程中显露,这是一个长期性问题。
在招股书中,卓明医疗直言了其盈利担忧:“新医疗服务机构在运营初始阶段通常收入较低且运营成本较高。我们开设新医疗服务机构前亦产生大量开支,如装修开支、租金开支及设备开支。根据我们过往的运营经验,我们估计,新医疗服务机构的每月收支平衡期一般介乎一至三年,而我们新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回收期自投入运营起计一般介乎二至五年。因此,新医疗服务机构的开设数量和开业时间已经并将继续对我们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目前卓正医疗的债务压力也并不小。招股书显示,2022-2024,公司的流动负债分别约为22.62亿元、26.36亿元和28.16亿元。
或许也是基于这些现实压力,卓正医疗计划将部分IPO募资应用于打造一个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专业人才库,与领先的科研机构及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及外部采购,同时让内部信息及数据技术部门对公司自身的信息技术系统进行改进等方面。
未来,数智化成效或成为卓正医疗能否穿越周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