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年收入近5亿元,再闯新三板的百诺医药到底是不是CRO“潜力股”?

医药研究社

2025-03-21 20:47 中国

31143 0 0

兜兜转转,百诺医药又回到了新三板。

2016年,百诺医药曾登陆新三板挂牌交易,后于2022年底摘牌。到了2023年6月20日,该公司首次向创业板递交招股说明书等上市申请材料,但最后还是折戟告终。

2024年9月5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因保荐人中金公司撤回相关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对百诺医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

而在日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网站显示,百诺医药申请股票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的申请获得受理,同时披露了公开转让书(申报稿),中信建投为其保荐机构。

据了解,新三板挂牌门槛更低,是众多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接触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起点。经历过一番波折后,百诺医药重返新三板,或许也一定程度反映出该公司仍需沉淀。

CRO业务上升期,成长势头不弱

百诺医药深耕的也是一条热门赛道。

据介绍,百诺医药是一家贯穿药物研发及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型一站式药物研发成果转化运营商,主要业务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医药研发CRO业务、医药生产CMO业务和原料药生产及销售业务,其中CRO业务是公司的营收支柱,贡献收入常年占公司总收入的八成左右。

从行业视角来看,百诺医药作为一家“药学+临床综合型”CRO企业,虽然难以比肩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全面综合型CRO龙头,但发展势头也算强劲。

公开转让书显示,2020-2024年,百诺医药连续五年登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组委会发布的《中国医药CRO企业20强》榜单,显示了在药品研发技术服务领域强大的竞争力。

据悉,《中国医药CRO企业20强》是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组委会根据CRO企业(含“全面综合型”“药学+临床综合型”等全类别药物CRO企业)年度总收入(营业总收入)、年度收入增长、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增长、人员规模、人员规模增长、品牌知名度、细分领域龙头等指标综合评选而出。

由此也可以看出,百诺医药的业绩表现必然不差。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3年以及2024年1-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百诺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66亿元、4.83亿元和3.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74.47万元、1.35亿元和1.01亿元;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3.34%、77.60%和76.73%,处于较高水平。

这样的业绩表现,也体现了CRO行业的成长力。

虽然近年创新药投融资不振一定程度影响了CRO行业景气,但长期来看,基于政策对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型治疗如ADC、双特异性抗体、细胞基因疗法等得到快速发展,CRO行业仍然有蓬勃的生机。

根据标点信息数据,预计2023-2028年,我国CRO市场规模仍将以14.3%的速度增长,预计在2028年将达到3223亿元左右。

行业前景向好下,百诺医药积极主动开拓业务,凸显自身发展优势,还是能够建立不少合作。

据公开转让书,百诺医药成立之初即确立“自主立项、自主研发、自主申报、成果转让”的自主研发与成果转让服务模式,并坚持至今。

这一模式下,公司推进“原料药+制剂”“研发+生产”业务布局,构建了完整的价值链,在研管线覆盖癌症、骨科、精神类、慢病类等疾病种类,并全方面覆盖复杂注射剂、靶向制剂、吸入制剂、鼻喷制剂、透皮制剂、难溶性药物、多肽药物、缓控释制剂等复杂剂型。

借此,百诺医药实现了稳定的客户合作,目前公司客户群体中优质企业超过200家,包括百强医药企业60余家,上市企业60余家。报告期内,百诺医药CRO业务收入超过60%来自于上市公司及央国企客户。

综合来看,百诺医药是一家增长潜力较为充足的CRO企业,目前处在上升期,但IPO历程的波折,其实也一定程度暗示了百诺医药增长面下存在阴影。

研发底色存疑,长期增长韧性不足

对于闯关IPO的企业,投资者不仅关注其当下的业绩表现,也看重其后续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一般而言,处在一条长坡厚雪赛道,报告期内业绩增势明显且后续增长道路也清晰可见的药企,冲刺IPO是更有底气的。

就百诺医药而言,其展现出的业绩是亮眼的,但长期增长韧性可能还有待提升。我们主要谈研发方面。

众所周知,CRO赛道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人才壁垒等,尤其在我国对药物研发过程的质量管理标准日益提高,药物技术加速革新,不断涌现PD-1、EGFR等热门靶点,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CRO企业只有牢牢抓住研发创新,才能站稳脚跟,为可持续发展筑基。

根据公开转让书披露的数据,报告期内,百诺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1.42亿元、1.62亿元及1.5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94%、33.56%及39.51%。

仅看费用投入,百诺医药无疑是重视技术升级的。但细究可以发现,公司的研发底色存疑。

据公开转让书,百诺医药的研发费用主要包括职工薪酬、材料、技术服务费、临床试验费等,其中职工薪酬占的比重较大。百诺医药还提到,“由于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立项项目较多,相关项目合同签署前的投入全部计入研发费用,且公司布局较多在研原料药项目,故公司研发费用金额较高,且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而不断增长。”

另外,百诺医药还存在委外研发的情况,2024年前9个月,公司委外研发项目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近三成,这也引起市场对其技术实力的质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仿制药申请、获批数量增长率呈放缓趋势下,CRO企业需相应调整研发方向,目前百诺医药业务也由仿制药向高附加值的创新药拓展,但其更注重的是2类创新药布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自主立项储备30余项2类新药在研项目。

什么是2类创新药?即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量、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而生成的,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相比技术难度更大的1类创新药,2类创新药所需研发费用和时间成本更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新药研发趋势。

药智网数据显示,2021-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的2类改良型新药NDA申请分别为40件、52件、72件。

不过,从医保目录调整来看,改良型新药纳入比率大幅下降。据悉,2023年改良型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成功率为60.7%,2024年降至37.5%。价格偏高、临床价值不高、创新力不足等是部分改良型新药难以通过评审的原因。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1类创新药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未来改良型新药研发困境或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百诺医药还是要做好准备,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加强相关药物布局,才能释放出更大的长期增长价值。

来源:医药研究社

# 百诺医药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