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虫科—萤金花虫亚科〈萤叶甲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金花虫总科〈叶甲总科〉
金花虫科〈叶甲科〉
萤金花虫亚科〈萤叶甲亚科〉
萤金花虫亚科(学名:Galerucinae)又名萤叶甲亚科,金花虫科下的一个亚科。萤叶甲亚科种类丰富,是叶甲科(金花虫科)中较大的类群,全为植食性,其中不少种类是农林大害虫。全世界已知6000余种。
1.形态特征
体小到大型;体色以黄﹑蓝﹑绿﹑黑色多见,间有红﹑褐﹑橙黄等它色,部分类群有较强的金属光泽。头顶多具冠缝,有或无刻点;有发达的角后瘤,在一些类群中角后瘤退化;上唇方形或长方形,不遮盖大颚;大颚强大,小颚须4节,第3~4节特征多有变化,常作为分属特征;下唇须3节,较退化;额唇基区一般宽阔,稍平或隆突,个别属呈凹窝,但主要表现在雄虫中;触角丝状,少有棒状和锤状,个别属雄虫触角1节或多节发生特化。
2.山楂萤叶甲
山楂萤叶甲(学名:Lochmaea crategi),为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等。成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并啃食花蕾。初孵幼虫爬行至幼果即蛀入果内为害食空果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毫米,宽3~3.5毫米,长椭圆形,后端略膨大,体背布粗点刻,腹部和足光滑,被白茸毛。雌雄异型:雌橙黄色至淡黄褐色,有的头部黑色,胸部腹面色暗,触角、足黑褐色;雄头、触角、前胸背板、胸部腹面和小盾片及足均为黑色至黑褐色,鞘翅、腹部橙黄色至淡黄褐色。鞘翅较薄,近半透明.末端盖及腹端。后胸腹板中央具一纵沟,各爪分2叉,雌腹板可见6节,雄者可见5节。
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O.75毫米左右,卵壳硬,无光泽,土黄色,近孵化时淡黄白色。
幼虫:体长8~10毫米,长筒形。尾端稍细。头窄于前胸.米黄色,头部及各体节毛瘤、前胸盾和胸足外侧及第9愎节背板均为黑褐色或黑色。胴部13节,第9腹节背板骨化程度高些。呈半椭圆形.似臀板.尾节于第9愎节下呈伪足状凸起.肌¨位丁中间。初孵幼虫体长1.5毫米。头宽于前胸。
蛹:椭圆形.长6~7毫米.宽3.8~4.1毫米.初淡黄色,逐渐复眼变黑。体色与成虫近似。该虫具土室.长9~11毫米。f隋圆形略扁.内壁光滑。
(2)生活习性
1年生1代。以成虫于树冠下土中越冬.翌春越冬成虫于山楂芽膨大露绿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山楂花序露出时为出上盛期.4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进入盛期,成虫寿命出土后达30~40天。成虫白天活动.高温时活跃.食害芽、叶及花蕾.有假死性.卯散产于果枝、叶柄、果柄、叶、花、萼片、幼果上。每雌产卵80~90粒。卵期20~30天,5月中下旬落花期,幼虫孵化并蛀果为害。被蛀果终至脱落.每一幼虫为害1~3个幼果,6月下旬老熟幼虫脱果做土室.经10~15天化蛹,蛹期约20天.羽化后不出土即越冬。越冬部位在土中多分布于垂直10~20公分土层中。成虫出土与温度相关,气温达l 1 C时大量出土,出土后在土表稍作爬行便飞上树冠取食为害,多在10~17时活动。
(3)为害症状
成虫食芽、叶、花蕾;幼虫蛀食幼果,引起大量落果。
3.日本榕萤叶甲
日本榕萤叶甲(学名:Morphosphaera japonica),隶籍于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
(1)形态特征
体长7.0-8.5mm。体色变化较大,鞘翅呈3种颜色:蓝黑,绿黑及褐色;腹面或全部黄褐,或胸部腹面黑褐;头部颜色变化为:头顶或为黑色(鞘翅呈蓝黑色);或为褐色,头顶为1黑斑(鞘翅绿黑色);或为黄褐色,后头在头顶两侧黑色(鞘翅褐色);触角黑褐色;足的颜色为两种:全部黑褐(则鞘翅呈蓝黑或褐色),或仅胫,跗节黑褐(则鞘翅绿黑色)。头顶具极细刻点,触角长达及鞘翅中部,第2节最短,第3节次之,是第2节长的1.5倍,第4节长于第3,5节,以后各节长度递减,且逐渐加粗。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5倍,盘区内1排4个黑斑,中部在近基缘处为1小黑褐色斑或不规则的大斑;前缘强烈内凹,基缘外突,侧缘圆弧状。小盾片三角形,光洁无刻点。鞘翅在小盾片周围的刻点呈放射状,翅面上的点距是点径的3倍。腹部腹面每节有1对不规则黑斑,位于腹部两侧;前足基节窝开放,爪附齿式。雄虫腹部末端三叶状,雌虫完整。体长4.0mm。头部,前胸背,腹板,小盾片及鞘翅蓝色;触角,中后胸腹板及足褐色;腹部腹面黄色。头顶稍隆,具极细刻点;角后瘤显著,其后为1道横沟;触角长达鞘翅中部,第1节棒状,最长,第2节最短,第3节次之,为第2节长的1.3倍,以后各节约等长。前胸背板基缘及侧缘皆圆形,端部稍凹;盘区隆突,具细刻点。小盾片三角形,端部稍圆,几无刻点。鞘翅两侧平行,翅面刻点较为密集,不规则排列,刻点间距是刻点直径的l/2。雄虫腹端浅三叶状,雌虫完整。前足基节窝开放,爪附齿式。
(2)分布地区
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浙江,福建,台湾,云南。
4.黄缘米萤叶甲
黄缘米萤叶甲(学名:Mimastra limbata)是一种节肢动物,分布在陕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与桑黄米萤叶甲极为近似,二者常混淆,主要区别是:本种雄虫前足第1跗节内侧凹缺,该种圆形。
(1)形态特征
体长7-10.5mm。体黄褐色;触角(基部3-4节除外),足胫节(前足淡),跗节黑褐;头顶及前胸背板具不规则的黑斑,其斑纹有时减小,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完全消失;鞘翅具蓝黑色宽纵带,仪侧缘和翅缝淡色,但黑带变化较大,有时增宽,有时缩狭,有时仅翅端黑色,有时完全消失;中,后胸及腹部蓝黑色。头顶具细微纵纹,触角较长,第1节很粗,第2节短小,第3节为第2节长的2倍,第4节长于第2+3节之和,以后各节均短于第4节。前胸背板宽为长的1.5倍,表面刻点细。小盾片三角形,光洁无刻点;鞘翅狭长,外侧在中部之后有平展部分,表面刻点稠密,微皱。雄虫前足第1跗节膨宽,增厚,内侧凹洼,腹面具1个长形凹和1个圆形凹。本种与桑黄米萤叶甲极为近似,二者常混淆,主要区别是:本种雄虫前足第1跗节内侧凹缺,该种圆形。
(2)分布
陕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5.胡枝子克萤叶甲
胡枝子克萤叶甲(学名:Cneorane violaceipennis),属鞘翅目叶甲科。
(1)形态特征
头、前胸、中胸腹板、后胸腹侧片及足棕黄色或棕红色,触角黑褐色(基部数节黄褐色);小盾片颜色有变异,有时淡色,有时暗色;鞘翅绿色、蓝色或紫蓝色。上唇宽稍大于长,角后瘤大,隆突较高,近方形,前内角略向前伸;头顶光滑,几无刻点。触角略短于体长,第3节是第2节长的2倍,第4节明显长于第3节,第5节短于第4节,略长于第3节,以后各节大体与第5节等长。
成虫体长5.7-8.4 mm,宽3-4.5 mm。头、前胸、中胸腹板、后胸腹侧片及足棕黄色或棕红色,触角黑褐色(基部数节黄褐色);小盾片颜色有变异,有时淡色,有时暗色;鞘翅绿色、蓝色或紫蓝色。头顶光洁,几无刻点。触角略短于体长,雄虫触角在中部之后渐膨粗,末端2-3节腹面扁平或凹洼。前胸背板宽为长的1.5倍,两侧弧圆,基缘较平直,表面稍突,无横沟,具极细的刻点。小盾片舌形,光洁无刻点。鞘翅缘折基部宽,端部窄,翅面刻点很密。雄虫腹部末节顶端中央淡色,具一横片向上翻转。后足胫端无刺,爪附齿式。
(2)寄主
胡枝子。
(3)分布
河北(雾灵山)、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俄罗斯、朝鲜。
6.桑树桑黄迷萤叶甲
桑树桑黄迷萤叶甲,叶甲科动物。成虫咀食叶片,尤喜刚展开的嫩叶,轻的把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的整个桑园枝条梢部的嫩叶被吃光,仅留主脉。排出粪便污染下部叶片,严重影响春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幼虫以苔藓植物、菜叶、杂草为食。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一12mm,体黄色或尾端呈蓝黑色,长椭圆形,头顶黄色,头顶后缘具黑色“山”字形斑纹和中缝线1条。触角11节,丝状,基部黄色,上端黄褐色。前胸背板长方形,有4团黄褐色斑,后方正中呈三角形浅陷。鞘翅金黄色或后端为蓝黑色,其上布满刻点,后翅浅黄色膜质。足基节短粗,跗节2节扁平。腹部黑色。卵长0.7—1mm,球形至椭圆形,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0mm,圆筒形,土黄色,尾端肥大弯曲。头部黑色,胸部、腹部土黄色,前胸、腹部末端的臀板黑色具光泽,胸腹各节有7—8对深褐色疣状凸起和3对黑色胸足。裸蛹长8mm,鲜黄色。翅芽达4腹节。背面黑褐色,有很多沈状凸起和刚毛。
(2)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江苏、浙江于4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6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旬孵化,10月上旬陆续入土越冬。四川2月下旬化蛹,3月下旬一4月中旬羽化。3月中旬前后先在榆树、椿树、梧桐、沙桐等树枝上为害,后迁飞到桑树上为害,桑树上长出8—9片叶子时,受害最重。5月开始产卵,6月初孵化,11月后陆续入土越冬。该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飞翔力强,借风力传播。但早、晚及晨露未干时,飞翔力弱。一般受惊扰时仅飞1—2m,有的展翅远飞而去,喜在上午9时交尾。每雌可经过多次交配,每次l小时,产卵期30天左右。产卵后5—15天雌虫死去。卵多产在土表或土块的裂缝中,每雌卵量171粒,卵经月余即孵化。幼虫多在土表活动,食害杂草或青叶。10月底以后陆续入土2—3cm处筑土室。幼虫在土室中越冬,翌年2—3月才化蛹,蛹期25—28天。3—4月羽化后经2天才出土,刚出土先在草上爬行,后飞往树上。春暖的年份该虫发生早且多,丘陵地较平原水地多。天敌有茶翅蝽,成、若虫刺吸黄叶虫体液致死。
(3)寄主
桑、苎麻、大麻、榆树、梧桐等。
(4)分布
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
7.香樟萤叶甲
香樟萤叶甲(学名:Atysamarginata cinnamomi),鞘翅目叶甲科动物。分布于福建、浙江,为害香樟叶片和嫩枝。成虫和幼虫均取食叶肉,只残留叶脉,形似火烧,受害率达96%。香樟从春季萌叶开始,一年中连续有8个月时间遭受其害;营养和繁殖器官被破坏,多形成枯梢,致使当年不能采种,同时也造成树势衰弱,有的幼树被害后,生长不能恢复因而枯死。
(1)形态特征
成虫:长6~7.5mm,宽2.5~3.5mm,体近长椭圆形,黑褐色,无光泽,背面密布浅灰色绒毛。头与前胸桔红色,唯头前部暗黄,额瘤后具一个三角形黑斑,小盾片和鞘翅黑色,幽暗,鞘翅侧面的宽边,包括端缘在内呈火黄色或桔红色,触角腹面黑色,足或多或少深棕色,转节黄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3/4,雌虫触角稍短。前胸短宽,边框明显完整,背面中部有一条纵沟颇深,两侧各有一个大凹洼;刻点粗糙紧密,与头部类似,小盾片三角形,颇大。
卵:淡黄色,扁圆形,直径1~1.2mm。
幼虫:体扁平,长楔形,腹部末端具有一对钳状肉质的尾,或叫做“伪足”。第一代幼虫均为深黑色,有金属光泽;第二代幼虫1~2龄期为深黑色,3~4龄期则转为金黄色,但头部仍为黑色;胸腹部的腹面及胸足均为淡黄色;中胸、后胸及腹节背板两侧,各有一对乳头状突起,背面有4行黑色刻点。1龄幼虫体长3~3.5mm,宽0.5~1.2mm;4龄幼虫体长10~12mm,宽2.5~3mm。
蛹:淡黄色,长5~6mm,宽2.5~3.5mm,体上具有规则的黑色刚毛,前胸背板上有6个突出的黑刺。近羽化时,复眼黑色,鞘翅暗灰色。雄虫第五腹节末端中央凹陷不深,很不明显。
(2)发生规律
在福建莱州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中越冬,来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上旬成虫大量出现,上树食幼叶为补充营养,4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上、中旬,卵大量孵化为幼虫,食害樟树新叶。经过三次脱皮后,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随着三叶落地,入土造土室越夏。约经60天,至8月下旬脱皮化蛹。蛹经10~14天左右即孵化为幼虫,继续为害樟树。老熟幼虫于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随枯叶落地入土作土室越冬。
成虫行动缓慢,借飞翔迁移。有假死习性,受惊时附肢卷伏不动,如在树上即会掉落。一头雌虫可产卵12~18粒,散产于叶面。初孵幼虫啃食叶肉。老熟幼虫随叶落地钻进5~10cm的土中,造土室越冬或越夏,准备化蛹。幼虫有立眠夏蛰耐低温的习性。
樟萤叶甲世代重叠现象较突出,各虫态的出现时期也极不整齐,所以给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