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原文: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开元二十三年春,洛阳城笼罩在薄纱般的雨雾里。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泛着湿润的光,马蹄声惊碎了檐角垂落的雨珠,在柳色新新的街巷里溅起细碎的水花。李白攥着刚题完诗的宣纸,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纸角那抹未干的墨迹洇开一朵墨梅。
这是他在洛城度过的第三个春天。三年前为求取功名而来,如今却成了翰林院的闲云野鹤。白玉般的笛声忽从柳浪深处飘来,惊破了他手中的诗卷。
一、玉笛声动春夜寒
笛声自洛河方向漫卷而来,恍若游丝般穿过重重楼台。李白循声登上天津桥,但见满城柳絮在月光下翻飞如雪。卖花郎的竹筐里,新折的柳枝还带着清晨的露水,簪花娘子鬓边的红芍药映着柳色,恰似当年江南的春色。
那笛声忽远忽近,时而清越如裂帛,时而低回似呜咽。李白倚着石栏,想起三日前在平康坊酒肆遇见的箜篌女。她怀抱箜篌弹《折柳》时,鬓边的金步摇颤得人心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他当时醉眼朦胧地举杯,却不知这话里藏着自己都未察觉的乡愁。
二、故人故事柳色新
笛声倏然转急,搅碎了河面粼粼月光。李白仿佛看见十二年前的江南,春日的茅屋檐下,阿姊正在灶前煮新茶。柳枝穿过竹篾窗棂,在她鬓边投下温柔的影子。那年他刚及弱冠,背着书箱走出茅屋时,阿姊往他行囊里塞了支竹笛:"长安城贵人多,若遇不着知音,便吹给城外的柳枝听。"
后来他在金陵秦淮河画舫听过琵琶,在扬州二十四桥听过玉箫,却再没遇见过那样纯粹的柳笛声。直到三年前离蜀时,老船工在三峡吹的那曲《杨柳枝》,混着猿啼在江面荡了七日七夜。
三、曲终人散情未了
子时的梆子敲过三声,笛声蓦地断了。李白怔怔望着河面散去的波纹,忽觉满襟清泪。身后传来更夫沙哑的吆喝:"三更天寒,贵人早些安歇。"贵人?他扯下腰间翰林院的银牌掷入河中,银光一闪便没入黑暗。
次日清晨,平康坊的箜篌女在妆奁里发现半阕残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墨迹未干处晕着泪痕。她轻轻抚过诗笺,窗外柳枝正扫过朱窗,带起一阵细碎的叹息。
四、洛城柳色似江南
三日后,李白离开洛阳。船过龙门山时,他在舱中取出那支竹笛。笛膜已泛黄,但当年阿姊编的朱砂穗子依旧鲜艳。浊浪拍打着船舷,他吹起那曲憋了十三年的《折柳》。笛声惊起满山白鹭,扑棱棱掠过新绿的柳林,像极了当年江南檐下的春燕。
船工笑他:"郎君这曲,倒比洛阳城的玉笛还愁人。"李白望着岸边渐退的柳色,忽然想起那夜天津桥上的月光。原来洛城的柳,终究不是江南的柳。
五、江南柳色待归人
船至江陵,李白在驿站遇见个卖柳枝的老汉。老汉的竹筐里躺着几支青翠欲滴的柳枝,叶尖还凝着晨露。"这是今早从城外折的,郎君要买几支?"老汉操着吴侬软语,让李白恍惚回到蜀中。
他买下所有柳枝,插满船舱。入夜,柳影在烛火下摇曳,映得满舱生翠。船工们笑说这是把江南的春天搬进了船舱,李白却抚着柳枝低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六、笛声里的家国梦
行至金陵,李白在秦淮河画舫再遇箜篌女。她已褪去平康坊的脂粉气,换作素衣淡妆。当《折柳》的箜篌声响起时,李白吹响那支竹笛。笛声与箜篌声缠绵交织,惊得满河画舫皆停棹静听。
"李翰林这是要把洛城的月光,融进江南的春水吗?"箜篌女指尖抚过冰弦,眼波流转如秦淮河水。李白望着舱外灯火通明的两岸,忽然明白这曲《折柳》早已不再是思乡小调,而是天下游子共唱的歌谣。
七、长安城外的柳笛声
回到长安,李白在终南山下结庐而居。每逢春夜,他总在溪边吹那支竹笛。月光掠过柳梢,笛声惊起林间宿鸟,也惊动了住在山下的老樵夫。
"这笛声里,怎的带着江南的水汽?"老樵夫拄着斧子,望着溪边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李白不答,只将笛声吹得更急。他吹过金陵的秦淮河,吹过扬州的二十四桥,最后停在洛城那个春夜,让笛声带着满城柳絮,飘过阿姊煮茶的灶台。
八、故园柳色入梦来
天宝三载,李白被召入长安。御前赐宴时,他请求为玄宗吹奏一曲。当《折柳》的笛声在梨园响起,满殿宫娥皆泪湿衣襟。玄宗抚掌长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李白望着殿外的春柳,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洛城春夜。原来这曲《折柳》,早已从江南的茅屋檐下,吹进了大唐的宫阙。而他,终究是那支漂泊的柳笛,在春风里寻找着归途。
九、春风又绿江南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避居江南。某个春夜,他在当涂江畔听见渔童吹柳笛。笛声稚嫩却清亮,惊起满江白鹭。白发苍苍的李白望着江面倒影,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离开蜀中时,阿姊往他行囊里塞的那支竹笛。
"阿姊,我终究是把江南的柳色,带回了大唐的春风里。"他喃喃自语,浊泪落进青衫。江风拂过岸边的柳林,带起一阵细碎的叹息,像极了当年洛城春夜的笛声。
十、柳笛声中的家国情怀
多年后,当李白在当涂病逝时,床前放着那支竹笛。笛膜已破损,朱砂穗子也褪了颜色,但当年阿姊的温度似乎还在。送葬的队伍经过柳林时,有人听见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笛声,混着白鹭的鸣叫,在江南的春色里久久回荡。
那首《春夜洛城闻笛》,早已化作千古绝唱。每当春夜,总有人会在柳色深处,听见那支漂泊的柳笛,吹响所有游子的乡愁。洛城的月光,江南的春水,终在这一曲《折柳》里,融成了大唐最美的月光。
尾声
如今,若你在春夜经过洛阳城,或许还能听见那支玉笛的声音。它穿过千年的时光,带着江南的柳色,在春风里轻轻诉说。那是李白留给后世的乡愁,也是所有游子心中,那支永远吹不完的《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