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发起《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课题。3月30日,课题研讨会在京举办,重点探讨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一篇大文章,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实现金融创新。会议总结:房地产新旧发展模式转换阶段,城中村改造面临政策和市场等层面的挑战。金融创新对项目的资金平衡、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创新金融模式与工具、优化配套政策是构建系统性良好生态的关键。
本次会议由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其光出席会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翟波等领导作主题发言。清华五道口全球不动产金融论坛秘书长、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魏晨阳,以及来自深圳安居、中咨公司、中铁股份、北京城建、华润有巢、中金公司、高和资本、中伦律师事务所、深圳香蜜湖金融科技研究院等20余位领导和专家参会研讨。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郭翔宇主持会议。
【图为会议现场】
【课题介绍】金融创新:新旧模式转换阶段的城中村改造关键抓手
魏晨阳在开场发言中表示,在当前房地产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阶段,城中村改造对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改造模式、金融循环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是亟待优化的关键领域。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与多次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当前改造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魏晨阳指出,课题组将充分吸纳城中村改造参与主体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为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破题思路。
【图为魏晨阳发言】
郭翔宇在介绍课题时表示,在中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减速新阶段与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下行的双重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成为推动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抓手。当前城中村改造具有三大重要意义:一是改善民生,解决安全隐患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二是扩大内需,带动投资和消费增长;三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重塑供需均衡。同时,城中村改造亦面临复杂挑战:拆除新建类项目在下行周期难以平衡资金,整治提升类项目缺乏匹配的融资工具,各类项目普遍存在产权瑕疵影响金融退出。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将从金融模式构建、金融工具创新、配套政策完善等维度开展深入研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图为郭翔宇做课题介绍】
【主题发言】挑战与机遇并存,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与金融支持路径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领导围绕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挑战、政策优化方向、国际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为丁志杰主题发言】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翟波副司长为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优化和市场发展空间提供了三方面解读视角。一是城中村改造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提供进一步支持,这将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结合地方债务空间和规模以合理安排任务,有利于地方统筹棚改债务动态清零,以及创新改造模式和坚持系统统筹观念。二是需要高度关注市场空间与债务空间:市场空间方面,要将改造时序、强度与房地产市场形势一体化考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匹配市场供给;债务空间方面,要关注土地出让方式及可能的制度变化。三是政策优化需关注隐性债务的化解、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平衡、土地出让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及其风险评估。
【图为翟波主题发言】
课题组专家指出,国际经验方面,各国城中村改造拥有差异化融资模式:美国重视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德国偏重政府补贴和政策信贷,巴西依靠财政和国际资金支持,新加坡采用政府统筹模式,日本创新机制持续向村民分享改造后的资产增值收益。中国可借鉴适用经验,允许未确权物业以收益权合约入池REITs,避免一次性补偿矛盾,或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产融结合方面,城中村原有产业形态附加值较低,可通过私募/公募REITs引入专业运营机构进行改造提升,置换低端产业并导入科创、文创等新业态,以资产增值反哺改造投入,实现产融深度耦合。同时,城中村改造升级面临不同阶段,如何在每个阶段寻找到匹配的金融工具是推进改造的关键。
【课题研讨】城中村改造破局与机制创新
01多维挑战:资金平衡与运营机制待破局
02多赢路径: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创新协同机制
03 创新资金支持:构建城中村改造的良好金融生态
【图为研讨嘉宾(左上至右下为张其光、徐成彬、周以升、刘永元、潘伟、郝翰、李延国、李泽圣)】
肖钢主席作会议总结时指出,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一篇大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公益性强、改造周期长,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其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工具意义重要。基于情形复杂、模式多样的现实环境,需要推动分类别、全周期和可持续的金融创新。面对城中村改造新形势、新任务,对金融创新的探讨需要梳理实践成效和问题,分类别讨论不同产权、改造模式下的存量盘活路径,在不新增地方隐债的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和配套制度,全周期吸引不同主体协同参与,借鉴海外成功经验,构建系统统筹的金融创新良好生态,推动城中村改造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图为肖钢主席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