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扁虫下目—象鼻虫总科〈象甲总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4-05 16:30 中国

21145 0 0

扁虫下目—象鼻虫总科〈象甲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象鼻虫总科〈象甲总科〉

 

象鼻虫总科(学名:Curculionoidea)又名象甲总科,扁虫下目的一总科,约80000种。


1.下属科

方胸象鼻虫科(Aglycyderidae)

墨西哥象鼻虫科(Allocorynidae)

长角象鼻虫科〈长角象科〉(Anthribidae)

针嘴象鼻虫科(Apionidae)

卷叶象鼻虫科〈卷象科〉(Attelabidae)

羊齿象鼻虫科(Belidae)

三锥象鼻虫科〈三锥象科〉(Brentidae)

象鼻虫科〈象甲科〉(Curculionidae)

橡根象鼻虫科(Ithyceridae)

球杆象鼻虫科(Oxycorynidae)

毛象鼻虫科(Nemonychidae)

小蠹虫科(Scolytidae)

2.长角象鼻虫科〈长角象科〉

长角象鼻虫科(学名:Anthribidae)又名长角象科,扁虫下目的一科。

(1)形态

体长2-15mm,长形;头部喙宽短或长扁,短型触角第1节长于第2节,末端3节棒状,长度不超过前胸背板;长型触角丝状,一般超过体长,第2节长于第1节;外咽缝消失;前胸背板基部宽,端部窄,基部1/2有边缘;鞘翅两侧接近平行,盖及腹端,也有臀板外露者;前足基节窝相连,中足基节窝关闭;胫节无棘刺,跗节5-5-5,第3节双叶状,第4节小型,位于第3节基部;腹部可见5节腹板,前4节愈合一起。

幼虫蛴螬型;头大,上颚具臼齿,下颚具合颚叶,下颚须2-3节,下唇须仅1节;触角1节或缺无;足退化或消失,无尾突。

(2)习性

生活习性年生3—4代,以成虫、幼虫在玉米粒

或薯干内越冬。成虫喜飞善跳,有假死性,能在仓库内飞行及产卵,也可飞到田间玉米穗上为害或繁殖。雌成虫产卵前先在食物上咬一卵窝,窝内产一粒卵,每雌一生可产卵20—140粒,初孵幼虫又蛀入内部为害。气温27℃,相对湿度60%在玉米上繁殖一代需27天;相对湿度100%需29天,成虫寿命27—134天。

(3)生物学

成虫食叶,幼虫多栖于木质部或食害种子、果实,个别捕食蚧虫,多在花中可见。

(4)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近3000种,我国记载不超过100种。

(5)长角象鼻虫

长角象鼻虫(学名:Araecerusfasciculatus)象鼻虫的一种。

①外观

成虫体长1.5-4公厘。 体表呈深棕色,带有浅褐色斑点和长触角。 幼虫无脚体纤细,身形弯曲多毛,体长可达5-6公厘。

②生命周期

长角象鼻虫会飞到田野,在受损的玉米穗轴上产卵。幼虫钻进咖啡豆中蛹化。

③习性

主要孳生对象包括玉米、可可豆、咖啡豆、干果、肉豆蔻和姜等。

(6)黑纹长角象鼻虫

黑纹长角象鼻虫(学名:Tropideresroelofsi),属于小型象鼻虫种类。


①外观特征:

体长7mm,体型椭圆微胖,头部具黄褐色绒毛,头顶有1枚黑斑,前胸背板亦具黄褐色绒毛,中央有一个梯形的黑色区域,两侧各有2枚黄色的斑点,翅鞘黑色具不明显的纵纹,,翅端左右具弧状的黄斑,各脚黄褐色,关节处具褐斑。

②生态习性:

本种分布於1000公尺以下山区,不普遍。成虫出现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海拔山区。

(7)咖啡象鼻虫

咖啡象鼻虫(学名:Araecerusfasciculatus),鞘翅目长角象鼻虫科动物。

①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2.5~4.5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色,被黄色及暗褐色的柔毛;头顶宽而扁平,有短而粗的吻;触角生于吻基,共11节,基部1~2节粗短,3~4节细长,末端2 节各呈棍棒状;鞘翅上有成行的小而密的浅刻点;小盾片很小,圆形,上有白色细毛;腹部末节背面露在鞘翅外的部分,呈狭小的三角形。

卵:白色,有光泽,圆形,孵化前1~2天,可看到幼虫的红色口器。

幼虫:老熟时体长4.5~5.0毫米,乳白色,头尾两端向腹面弯曲;头圆明显,赤褐色,胸足退化,腹末较圆大。

蛹:长约5毫米,淡黄白色,头胸部宽大,末端尖小,触角弯向背面,腹末左右两侧各有瘤状突起l对。

②生长繁殖

上海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成虫较活跃,能爬能跳,有一定飞翔能力;雌雄性比较近为1:1;雌虫产卵在种子的“卵穴”内,每处1粒,一荚果内最多有10多粒,产卵期可持续30多天。据用其他饲料饲养观察,每头雌虫可产卵50~80粒。卵历期在气温20~25℃时5~6天。幼虫发育历期第一代30~35天(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25~30天(7月上旬至9月上旬);蛹发育历期平均6.3~7.7天,成虫寿命一般30~45天。

③危害

在园林中危害紫藤的荚果和种子,造成大小不等的孔洞和斑痕,损坏种予,影响观瞻。此虫食性杂、寄主多,除危害咖啡、可可等外.尚危害玉米、棉籽甚至大蒜头(鳞茎)。

(8)条胸长角象鼻虫

条胸长角象鼻虫(学名:Stiboderesimpressus),鞘翅目长角象鼻虫科动物。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4毫米。 体表呈深棕色,带有浅褐色斑点和长触角。 幼虫无脚体纤细,身形弯曲多毛,体长可达5-6毫米。

②生命周期

长角象鼻虫会飞到田野,在受损的玉米穗轴上产卵。幼虫钻进咖啡豆中蛹化。

③生态习性

本科成员夜晚多具趋光性,本种为较常见、分布较广的。成虫出现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主要孳生对象包括玉米、可可豆、咖啡豆、干果、肉豆蔻和姜等。

④危害

其特点为头部延长成象鼻状或喙状。触角呈膝状弯曲,11节,前端3节膨大成锤状。体坚硬。跗节5节。成虫和幼虫都是植食性害虫,有吃叶、钻茎、钻根、蛀果实或种子、卷叶或潜叶等多种习性。重要害虫有谷象Sitophilus granaries (L.)、米象S. oryzae (L.)等。

(9)蜡蚧长角象

蜡蚧长角象(学名:Androceraslajievorus),鞘翅目长角象鼻虫科动物。

体长 4.4—5mm。身体长椭圆形,长略小于宽的2倍。体壁黑色,密被灰白色毛,前胸背板和鞘翅掺杂黑色毛,胫节掺杂暗褐色毛,形成黑或暗褐斑点。头部散布不规则黑点,前胸背板中线两侧各有黑点5个,前端通常也为黑色。鞘翅奇数行间各有5—7个,或至多8,9个方格形或长方形隆起黑点,行间1,2之间的短行间有同样黑点3个,行间2~3或2~4和短行间基部的黑点,行间1—4或2—4中间的黑点为长方形。这些长方形黑点分别在鞘翅基部和中间联合成一个黑斑。上唇暗褐色。头部散布皱刻点。喙端部宽约为等于额,向前略缩窄,背面中间洼,向后缩窄;上唇宽大于长;眼近于圆形,很突出,触角基部2节较长而粗,3—5节略长于6—8节,9—11节长度比为7:6:9,形成宽而扁的不对称的棒。前胸宽大于长,基部最宽,向前猛烈缩窄,基部中间纯圆,其隆线延长至两侧,表面密布均一刻点。小盾片圆形,密布淡灰色毛。鞘翅长大于宽,两侧几乎平行,肩钝圆,肩胝明显,黑色,行纹宽而深,刻点互相接近,行间3,5,7,9,尤其是基部,较宽而隆。臀板直立,露出部分半圆形,散布网状刻点,前端中间有“V”形隆线,中间有纵隆线。腹部密布较大刻点,腹板2—4节长约相等,5节略长,后足基节间突起长而尖。雄虫腹板1—3节中间两侧被覆较密的灰白色毛。

3.三锥象鼻虫科〈三锥象科〉

三锥象鼻虫科(学名:Brentidae)又名三锥象科,扁虫下目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4-50mm;长形,两侧平行;头及喙细长,前伸,约与前胸等长;触角短,非膝状,9-11节,丝状,部分类群端部稍加粗;下颚无内颚叶;具1条外咽缝;前胸长形,无侧缘,基部收狭,常较鞘翅为窄;鞘翅盖及腹端;足较粗,前足基节半圆形;跗节4-4-4;后胸腹板约与腹部等长;腹部腹板可见5节,基部两节多相连。

幼虫头部较大,下颚须2节,内外颚叶合并;前胸背板骨化明显,胸部背面强烈隆突,足退化;腹部背面及两侧均有瘤突。

(2)生物学

成虫为害茎叶、幼芽,幼虫钻蛀为害。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1300余种,中国种类估计不超过50种,主要种类:甘薯小象Cylasformicarius (Fabricius),多分布于热带区。

(4)甘薯小象

甘薯小象(学名:Cylasformicarius),三锥象科的 1种。

①形态特征

体长5~5.8毫米。身体细长,光滑发光,形状如蚂蚁。头黑色,前胸、中胸红褐色。鞘翅、腹部黑蓝色。喙细长,长约为头的 1.5倍。触角10节,雄虫末节特别长大,雌虫末节长卵形。前胸长约为宽的2倍,基部1/3缩成颈状。鞘翅长卵形,宽于胸部。肩很斜。足长而粗,腿节棍棒状,基部有时蓝黑色。

②繁殖方式

1年发生数代,因地区而异。广西6~8代,浙江3~5代。半个月至两个月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在温暖地区,终年可繁殖,无明显越冬阶段。

③分布范围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分布。为甘薯的大害虫。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