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步行虫总科—芫菁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
芫菁科
芫菁科(学名:Meloidae)是节肢动物鞘翅目的一科。本科已知种类2300种以上,常见属有:斑蝥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芫菁属(Lytt)、地胆属(Meloe)。
1.物种学史
古希腊时期,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早在记载西班牙苍蝇的药效, 而芫菁的翅亦会用作研制发起水泡的膏布,并用作抗刺激药。在古代中国曾出现世上首个有记录的臭弹(stink bomb),就是以这些芫菁昆虫类,混合砒霜、附子和人类的粪便而成。在桑特利亚(Santeria),这些芫菁则会用作制香。而芫菁更早已是世界知名的春药,罗马帝国开国君主屋大维的妻子莉薇娅,会将斑蟊混入宾客的食物当中,引诱宾客轻薄自己,其后再以此勒索。据记载,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1050—1106),亦因曾服用斑蟊而有损健康。1572年,法国外科学医生巴雷(Ambroise Paré)曾记录了一位男子服用一定份量的荨麻(nettle)和斑蟊后,出现一种“最可怕的淫乱症”。1670年代,法国黑魔法师La Voisin 会混合烘干的鼹鼠(moles)和蝙蝠的血液制成渗入路易十四的食物,以维持路易十四对他的情妇蒙提斯斑夫人(Françoise-Athénaïs,marquis de Montespan)的需索。18世纪,斑蟊昆虫在欧洲流行,在法国称之“pastilles Richelieu”,萨德侯爵更被指在1772年给妓女服用大茴香(anise)味的香碇和西班牙苍蝇,强行与妓女群交及鸡奸她们,萨德侯爵因此被判处死,但及后上诉得到缓刑。
同时,西班牙苍蝇亦会用作为堕胎药、兴奋剂(因为用后会导致失眠及精神紧张),甚至毒药,若以粉状渗进食物则不易察觉。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女伯爵 Toffana 研制的毒药“Aqua toffana (aquetta di Napoli)”,就是以砒霜和西班牙苍蝇混合而成。据说,在水和酒中加入4至6滴,服后数小时内便能无痛死亡。为了证明西班牙苍蝇令人致死的药效,他们会进行测试,其中一个方式是将中毒死者的内脏分解于油中,涂在兔子的脸上,以观察兔子是否出现水泡。
2.形态特征
体中等大,长圆筒形,黑色、灰色,某些种类鞘翅上有黄褐色横纹,体表被毛。头大,下口式,后头急缢如颈,口器发达,触角11节,丝状或念珠状。前胸一般狭于鞘翅基部。前足基节窝开式,前足中足基节大形,左右相接触,后足基节横形,爪裂为2叉状。鞘翅较柔软,两翅在端部分离,不合拢。复变态,幼虫寄生于蝗虫卵或蜂巢内。成虫植食性,为害豆类、瓜类、马铃薯等作物。如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豆白条芜菁 (Epicautagorhami mars.)等。本科成虫血液中含芫菁素,是一种发泡剂,并有利尿作用。当被捕捉时,这种毒液能从足上分泌出来,因此采集时要小心。本科已知种类2300种以上,常见属有:斑蝥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芫菁属(Lytt)地胆属(Meloe) 。
3.生活习性
芫菁科幼虫一般寄生于蜂巢,或食蝗卵,成虫为害豆科植物及杂草。遇惊吓时常从腿节分泌黄色液体,此液中含有强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蚀皮肤,使之变红,形成水泡,有令人不快之剧臭,自古把此虫干燥研磨,作为药用(发泡剂及利尿剂)。
中国药用种类主要为眼斑芫菁(Mylabriscichorii Linnaeus)及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两种,俗有斑蝥等名。分布较广,成虫食大豆叶及花生颇烈。日本医用种类为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欧洲用者为西班牙绿芫菁Lyttavesicatoria Fischer-Waldheim(即Spanish fly)。据研究以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含斑蝥素最多。
芫菁科昆虫具复变态。以豆芫菁为例:成虫产卵于土中,幼虫共6龄,第1龄幼虫蛃型,行动活泼,称为三爪蚴,在土中寻食蝗虫卵块或其他虫卵;第2龄幼虫步甲型;第3、4龄幼虫均为蛴螬型;第5龄幼虫为象甲型,系越冬虫态,不食不动,呈休眠状态,通称假蛹;第6龄幼虫又呈蛴螬型,最后化蛹。
寄生性的种类(如短翅芫菁属和歧翅栉芫菁属)的三爪蚴,直接附于寄主蜂类的体上,进入蜂巢内,以寄主的卵或蜂蜜为食,经过复变态发育为成虫,离开蜂巢。
4.成长繁殖
芫菁的幼虫乘着雌蜂,趁雌蜂在产卵时偷渡到蜂卵上,定居在蜂卵上的芫菁幼虫把蜂卵里的卵汁吸光,幼虫在皮筏上第一次蜕变。蜕过皮的二龄幼虫抛弃花蜂的卵皮浮在蜂蜜上,吃光蜂蜜,吃饱了的二龄幼虫已经能站立起来,并且排出红色的粪便。
芫菁的三龄幼虫会一直不动,就跟普通的蛹一样,有些人称它作「拟蛹」。在壳内沉睡很久的拟蛹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拟蛹在蜕壳后出现的第四龄幼虫外型竟然和第二龄幼虫一模一样。第四龄幼虫在蜕变为蛹后,就进入昏睡状态直到变为成虫。破壳而出的芫菁成虫在花蜂小房间的土盖上开洞,然后钻出地面生活。
成虫色鲜豔,因能分泌斑蝥素,故无需用到保护色。长3~20公釐(0.1~0.8吋)不等,多数在10~15公釐(0.4~0.6吋)之间。体细长,革质,上覆金属绿或蓝色鞘翅,常有带纹。
雌虫产卵3,000~4,000粒,但因生活史复杂(变态过度)而仅少数存活。蜂芫菁(Sitarismuralis)雌虫把卵块产在独栖的蜂巢附近,幼虫孵出後在整个冬季进行休眠;春季,细小的三爪幼虫附在蜂体上,有时被称为「蜂虱」(bee lice)。它们吃蜂卵和贮藏在蜂巢中的食物,经几个发育阶段,从幼虫变成无足的蛴螬型;蛹期结束後,羽化的成虫落在地上,开始取食栽培作物。
有些种类(如横带芫菁〔Epicautavittata〕)的雌虫把卵块产在地上或土中;三爪幼虫吃蝗卵,经几次蜕皮,以假蛹越冬,经过几次幼虫阶段,最後才化为真蛹,蜕变为成虫。地胆亚科(Meloinae)的种类有时称油芫菁,它们与多数芫菁不同,无後翅,左右鞘翅也不在背中线相对,鞘翅很短并部分重叠;能分泌一种有恶臭的油质,具防敌的保护作用;有几种雄虫的触角铗状,交配时用以握住雌虫。欧洲及北美的一种常见的油芫菁的属是油芫菁属(Meloe)。
5.种属分布
世界约230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录130余种,包括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种类。该科一般分为两个亚科:芫菁亚科(Lyttinae)和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芫菁亚科在中国常见的属有斑芫菁属、豆芫菁属、绿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常见的属有柔栉芫菁属(Apalus)和带栉芫菁属(Zonitis)等。
6.价值
该科种类经济价值比较复杂,既有益又有害。成虫为植食性,很多种类是农牧业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豆类、黄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种类还为害药用植物如黄芪、甘草等。《本草纲目》所载的“葛上亭长”即指豆芫菁属的豆芫菁或同属的其他种类;欧洲用来提取芫菁素的种类主要是绿芫菁属的西班牙绿芫菁。
幼虫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的如芫菁亚科的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幼虫取食蝗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的歧翅栉芫菁属等,幼虫寄生于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对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7.下属亚科
芫菁亚科(Lyttinae)
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
8.绿边芫菁
绿边芫菁(学名:Lyttasuturella),属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等。寄主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锦鸡儿(Caragana chamlagu)等植物等。主要危害水典柳苗木和幼树,常将叶食光,影响树木生长。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mm,宽4-6mm。头、胸、腹部绿色,闪金属光泽。触角黑色,光滑,端节本端尖锐;雄虫触角锯齿状,达体长之半,雌虫触角仅比头胸略长。前胸背板呈僧帽形,两侧角隆起突出,胸面不平整。鞘翅赤褐色,内缘相接绿色,形成一绿色纵纹,此纹前宽后窄,具金属光泽,鞘翅外缘亦绿色;每鞘翅中部红褐色带的中部有1隆脊纵贯全翅,在红绿两色交界处亦有1脊与此平行,两纵脊至近翅端即消失。成虫于每年6-8月出现,有群集性和假死性。 [1]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 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化蛹,5~8 月间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产卵于土中,幼虫生活于土中,以蝗虫卵等为食物。
(3)为害特点与分布
成虫取食植物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是河北北部蚕豆生产中的重要害虫。绿芫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北京、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等地。
9.红斑芫菁
红斑芫菁(学名:Mylabrisspeciosa),属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分布于东北、西北、内蒙、河北等地。此虫主要以成虫取食枸杞成熟果实,有时还取食花叶,而且该虫具有聚集危害的特性,容易造成果实和花叶的损失,直接影响产量。
(1)形态特征
体长14-18 mm,宽4-6 mm,蓝黑色光泽。头部刻点细密,覆黑色长密毛,头后部明显缢缩成颈状;触角黑褐色丝状11节,第2节球状,第3节最长,端部数节略膨大;足细长,蓝黑色,跗式5-5-4,后足的第1跗节最长;前胸背板较头略窄,明显窄于鞘基,刻点细密,覆密长毛;小盾片黑色三角形,端较钝;鞘翅基色黄红色,达腹端,但中缝处不合拢,鞘翅有5列横行黑斑,斑纹变异较大,前列自翅基沿鞘缝后伸,第2列为中部后凸的横带,或断裂为2-3个毒力斑纹,前缘与第1列鞘缝黑纹相连,第3列位中部,呈波浪形宽带,或断裂为2-3个独立的斑,第4列位3/4处,共两斑,内斑圆形较小,或向内延伸,在鞘缝于端斑相连;第5列位鞘端,内侧沿鞘缝内伸。
(2)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捕食性,成虫为害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枸杞、枣树及蒺藜科、菊科等杂草,有群居飞迁习性。5月上旬成虫开始发生,5月下旬虫口数量上升较快,通常5月下旬至6月盛发,持续发生至9月,当数量较大时,可对枸杞造成严重危害。
10.红头芫菁
红头芫菁(学名:Epicautaruficep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昆虫,又叫鸡公虫,经常群聚出没。成虫喜食白花泡桐,还能危害枳椇,合欢等。
(1)外形特征
体中小型,体长11-17毫米,头部红色,具1条宽黑色纵带;前胸和鞘翅黑色,前胸背板两侧上魄毛,前胸背板中央条纹,鞘翅内外缘及中央宽窄纵带亦由魄毛组成。红头芫菁的成虫喜食白花泡桐叶、豆叶等,幼虫以竹蝗卵为食,是竹蝗的天敌,一只芫菁幼虫一生可食竹蝗卵60~120粒,能有效控制竹蝗的危害。该虫一年一代,一般每年6月中旬为成虫活动盛期,成虫出土后,首先成群飞到泡桐树上取食,特别喜食白花泡桐叶,泡桐叶吃光后,才分散危害蔬菜和其他低矮植物。一旦发生要及时报告林业或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及时防治,用水胺硫磷,敌百虫等一般农药都可以杀灭。
(2)生长繁殖
江西1年发生1代,以假蛹在土下越冬,翌年4月初蜕皮为6龄,4月下旬至5月下旬变蛹,5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发生,7月初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孵出,9月下旬即见假蛹,并以此虫态越冬,成虫羽化出土后,成群在寄主叶片上取食,吃光1株后再转株危害,并具有假死性。初孵幼虫一般在洞内停留10至15天。出土后的幼虫行动敏捷,四处寻找竹蝗卵为食。遇惊即卷曲假死;找到竹蝗卵后,即定居取食,吃完竹蝗卵块后,再潜入土层深处以假蛹态越冬。
据红头芫菁成虫引查漏治集中产卵地跳蝻的方法,桃江县是个六山一水两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的丘岗县,总面积309万亩,居住人口82万,林业用地187万亩,其中楠竹92万亩,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
主要森林病虫害为竹蝗,并且是竹蝗的常发区,据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竹蝗肆虐为害的叙述,民国时期,竹蝗侵袭竹林32万亩次,共损失竹材7000多万根;1957年危害10.64万亩,全县组织5.3万人上山挖卵捕蝗;1963年出动飞机27架次治蝗;1965年又发生5.7万亩; 1983年发生12万亩,出动飞机治蝗100架次; 1984年至1995年每年发生7-8万亩。竹蝗危害导致竹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成了桃江林农奔小康的拦路虎。因此及时查出漏治竹蝗集中产卵地跳蝻,才能较是彻底防治竹蝗。
集中产卵地跳蝻刚出土,常要走几里甚至20多里山路才能发现,等到竹林有危害状再查出,防治又迟了一点。据经验,通过发现红头芫菁来查集中产卵蝗跳蝻要容易得多。
红头芫菁其幼虫以蝗卵为食。成虫取食泡桐、大菁等多种植物的叶片。其羽化时间比竹蝗跳蝻出土的时间早几天。因红头芫菁体形较初孵跳蝻大十多倍,羽化不久有迁飞出山林集中取泡桐的习性。很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当群众报来这种黑体红头集体取食泡桐后,我们可对周边1-2公里范围的竹林进行调查,从而及时发现多处集中产卵地跳蝻。
同时在山中,还可据较多的刚出的红头芫菁,寻找正出土的集中产卵地跳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