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步行虫总科—大花蚤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
大花蚤科
大花蚤科(学名:Ripiphoridae)是鞘翅目下的一科,英文俗名为“wedge-shaped beetles”,指称其体态为楔形。大花蚤科是鞘翅目里特别的成员,他们通常是过变态(英语:Hypermetamorphosis)拟寄生性昆虫,这点和芫菁科相同。大花蚤科的寄主随不同的亚科而异但宿主通常是蜜蜂或胡蜂,但有些则会选择蜚蠊和甲虫当作宿主。
1.分类学
本科传统上分类为 6 个亚科,然而近年鞘翅学者们普遍引用 Falin 在 2003 年未正式出版的博士论文中的五个亚科及其属级分类系统。在亲缘谱系方面,有些人认为其与芫菁科接近,有些则认为是花蚤科(英语:Mordellidae)的近亲,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则偏向支持本类群与花蚤科的近缘,并阐明大花蚤在拟步总科的基群位置 。
2.古生物学
已知的大花蚤化石物种相当稀少,多数为新生代的琥珀化石纪录,中生代的化石纪录包含了在中白垩纪的法国琥珀发现的 Paleoripiphorus deploegi 、Macrosiagonebboi ,在下白垩纪的缅甸琥珀中发现的 Cretaceoripidius burmiticus 和 Flabellotomaheidiae ,以及疑似 Paleoripiphorus deploegi 的物种。
目前本科已知最古老的化石纪录则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娲皇始源大花蚤,可追溯至约1.65 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从其形态学和古昆虫学研究,研究人员推测本种可能已建立与朽木栖甲虫的寄生关系。
3.形态
体长4-15mm;与花蚤科Mordellidae相似,都有驼背状和流线状体形,但本科甲虫的雄性触角栉状、扇状或锯状,雌性触角锯齿状、腹部顶端和后足胫节末端之前缺尖刺、雌虫有时退化为幼虫形,这些特征可与花蚤科区别。体光滑、背弯;头明显,前胸背板大;体是一般黑和橘黄;被毛稀少是本科昆虫主要特征。头大,近于垂直,静止时先端向前足基部弯曲,表面有刻纹和皱纹;触角通常11节,着生在复眼前方或上方;雌、雄虫不同形状,稀见有些雌虫10节者。上唇突出或小,端部弓形;下唇须1-3节。眼中等至大型,侧缘具小颗粒。前胸背板大,明显向前变窄,宽于鞘翅基部,有时后方减弱;缺侧缘隆起或缝;侧板大;前胸腹板很小,前足基节窝大,后方开放,汇合。中胸腹板短至长。后胸腹板大。足较瘦长;缺基转节;前足基节大,圆锥形,相互连接;中足基节窝横阔,通常分离;后足基节横形,左、右相接;转节小,三角形;腿节正常,较瘦;胫节有大端距;跗节5-5-4式,较瘦,爪叉状,栉状或简单。小盾片常常被遮盖。鞘翅完整,缺条纹;后翅宽大。腹部有5个可见腹板,末节不变尖,各节短宽。
4.生物学
本科昆虫大多栖息在蜂巢内,是膜翅目,主要是胡蜂、地花蜂、土蜂和臀沟胡蜂等科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所以大多数是无益的。蠊花蚤属Ripidius Thunberg, 1806幼虫多寄生于蜚蠊目害虫而有益,如栉角蠊花蚤R. pectinocornis Thunberg寄生于德国蜚蠊Blattellagermanica Linnaeus体内。
5.生态学
以膜翅目昆虫为宿主的物种通常会将卵产在花上。初生的幼虫会立即变成活动力强的闯蚴(planidium)以等待宿主的造访,宿主蜜蜂造访时,闯蚴会附着在蜜蜂身上并随着它回到巢中,接着在巢中离开蜜蜂并寻找一个被宿主幼虫占据的育幼室,闯蚴随即进入宿主幼虫的躯体,改变自己的外皮和形状并保持休眠状态,宿主幼虫化蛹后他们苏醒并开始进食,吃掉整个宿主的蛹,接着完成变态的过程并从宿主的巢中离开并交配、产卵。
6.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约4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
7.娲皇始源大花蚤
娲皇始源大花蚤(学名:Archaeoripiphorus nuwa)为鞘翅目大花蚤科当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本种化石发现自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生物群(九龙山组,中侏罗世,约1.65亿年前)。
(1)发现过程
2016年,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学生萧昀于广州中山大学交换期间,与中山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种大花蚤科(Ripiphoridae)甲虫的化石新种,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纪录,产于约为1.65亿年前中侏㑩世的内蒙古森林。本件化石的年代早于过去依照分子序列推估大花蚤科的起源时间,将该科的历史向前推进至侏罗纪中期。后来研究团队将该种依照中国神话的创世女神女娲命名,称为娲皇始源大花蚤。
(2)形态
根据萧昀等人分析的标本,本种属于小型甲虫,体型修长,长约15.5毫米,体宽5.0毫米,鞘翅长10.0毫米。全身身体光滑,表面被覆短毛。头长2.0毫米,表面有稀疏点刻。眼睛椭圆,眼缘轻微凹陷。额楯缝(Frontoclypeal suture)不明显。头楯上缘轻微弯曲。上唇大致成方形,边缘圆弧。小颚须(maxillary palpomere)斧状。触角11节,长3.4毫米。
前胸近三角形,略窄于最宽体幅,于鞘翅基部相接处稍微缩窄。前胸背板长3.5毫米,宽4.0毫米,表面有密集点刻。前缘平直截形,后缘三叶形。鞘翅长约为宽度的两倍,表面具有密集点刻。足修长,爪式略成梳状,胫节顶端稍宽,胫上无棘刺。中足及后足的跗节与胫节约略等长,后足的跗节略短于胫节。前足及中足皆为5个跗节,后足仅有4个跗节。
(3)系统分类学
本种在形态上类似 Pelecotominae 和 Ptilophorinae 两个亚科,拥有完整覆盖腹部的翅鞘。然而本种足胫节末端简单,不若此两亚科成员有丛簇或成列胫刺,此外也互有一些特征无法吻合这两个亚科。由于无法轻易的进行亚科的归类,因此暂列为亚科地位未定位。
(4)古生物学
娲皇始源大花蚤的模式标本采集自内蒙古道虎沟村的道虎沟化石层生物群。约原生于1.65亿年前中侏㑩世的森林,本种非常近似Pelecotominae 和 Ptilophorinae 两个亚科成员,由于已知 Pelecotominae 的成员会寄生木栖的甲虫类群幼虫,从外型的相似性,以及九龙山组也出土不少幼生期朽木栖的甲虫类群的化石物种,因此推测本种可能已建立与朽木栖甲虫的寄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