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南渡江畔的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白沙段。李天平 摄
从“滨海独舞”迈向“山海交响”
以“路旅融合”重构海南旅游格局
文 | 肖路
长期以来,滨海旅游在我省旅游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海南滨海旅游的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调查显示,游客对滨海旅游项目的满意度仅为65%,其中对旅游项目单一的不满占比达3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岛屿型热带雨林,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宝藏,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环岛旅游公路与环热带雨林公路相互交织,如同两条大动脉,将海南的滨海风光与热带雨林、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村落等各类旅游资源紧密连接在一起。
2025年春节假期,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客流235.55万人次,比2024年国庆假期日均客流增长113.7%。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白沙牙叉镇五里路有机茶园、保亭段的七仙岭全球热带水果博览中心、琼中段的白沙起义纪念园等乡村旅游点客流量增幅在151.65%至588.64%之间。“路旅融合”战略,有效打破以往“重海轻山”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山海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推动海南旅游产业从单一的滨海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海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国内外“路旅融合”典范案例
在国外,美国加州1号公路是“路旅融合”的典范。加州1号公路沿着太平洋海岸线蜿蜒数百公里,将旧金山、圣巴巴拉、洛杉矶等城市以及众多美丽的海滩、小镇、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沿途设置多个观景台、休息区和特色小镇,以便游客可以随时停车欣赏美景,体验当地文化。这条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旅游带,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自驾游览,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在国内,浙江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浙江通过修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将散落的乡村旅游景点、古村落、特色农业园区等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例如,湖州吴兴区的妙新线至妙山线环线,全长约23.8公里,起点位于埭溪镇老虎潭水库附近,终点位于妙西镇妙山村慧心谷,共打造20余处景观节点以及陆羽古道、饮马古道、天字古道等人文景观。该环线还带动民宿、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仅黄桃产业销售就达1.6亿元,年接待考察团600余批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实现交通与旅游业、农业的深度融合。
在省内,以三亚为例,过去三亚旅游主要集中在亚龙湾、海棠湾等滨海区域,游客活动范围相对局限。如今,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游客可以通过公路便捷地前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山地景区,体验热带雨林的独特魅力。这种山海相连的旅游格局,使得游客在三亚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样,停留时间也明显延长。据统计,2023年三亚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从以往的3—4天延长至5—6天,旅游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
车辆行驶在三亚南边海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段),一旁是美丽的海洋风光。王程龙 摄
破解“重海轻山”困局,引导游客向山而行
激活山地旅游资源。鹦哥岭建立“轻开发”模式,每日限流500人,既保护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满意度逐年提升,从2018年的70%提升至2023年的85%,生态与旅游实现双赢。五指山建设木栈道体系,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通道,让游客能够深入体验热带雨林的魅力。漫步五指山木栈道,雨林深处的鸟鸣与溪流声交织,让游客仿佛置身“绿野仙踪”。木栈道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延长至4小时,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也从75%提高到85%。一些景区实行季节调控策略,在雨季推出一些室内体验项目,如热带雨林科普展览、黎苗文化展示等;在非雨季和台风季,开放更多的户外活动区域,如登山步道、观景平台等。通过实施季节调控策略,山地景区在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构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快消”到“深度体验”转变。在五指山热带雨林景区,游客参与深度体验游项目后,人均消费从原来的200元增加到500元,景区的旅游收入也因此大幅提升。将健康旅游与山地运动结合。我省每年举办多项山地运动赛事,如海南国际自行车联赛、五指山登山节等,2023年举办的各类山地运动赛事参与人数达到10万人次。开发山地旅游的“时间价值”。传统的山地旅游主要集中在白天,夜晚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开发雨林夜观项目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2天,人均消费增加300—500元。通过开发夜间旅游项目,成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航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火山海岸段,风车与道路相映成趣。张茂 摄
完善交通网络与服务体系,留住游客脚步
提质升级景观公路。提升环热带雨林公路的景观性、文化性和服务性,景观性方面,增设观景台,让游客能够充分欣赏热带雨林的美景;文化性方面,通过雕塑、壁画、文字介绍等形式,融入丰富的黎苗文化元素;服务性方面,增设充电桩、停车位等服务设施。构建驿站经济体系,实现观山、观树、观景的差异化开发。比如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农产品展示区和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农产品的采摘、加工等活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创新服务区功能,传统服务区主要以提供加油、餐饮、休息等基本服务为主,功能较为单一,新型服务区则需在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从补给站到文化体验空间的转型。比如,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表演,如黎族的竹竿舞、苗族的上刀山等,邀请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海南的民俗文化。
延伸拓展毛细血管路网。构建“支线+特色”连接模式。以陵水的大里瀑布旅游公路为例,该公路连接当地的一个水库、一片果园和一个古村落,将这些分散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开通后,当地的游客接待量增长25%,旅游收入增长30%。完善社区参与的旅游共享机制。以保亭的什进村为例,当地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和管理。公司根据经营效益,定期向村民分红,村民人均收入增长50%。打造道路周边的季节性景观。在道路景观营造上,充分考虑季节因素,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花卉、果树等植物,打造出四季有景、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无论游客何时前来,都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促进旅游产业的全年均衡发展。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琼海孟菜园村路段的“牛奶海”。陈泽锋 摄
打造差异化体验与创新项目,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塑造山地景观IP。根据不同山地景观,打造差异化旅游项目。比如五指山作为海南第一高山,攀登路线丰富多样,可打造“雨林攀登挑战地”,分级设置攀登线路,能够满足不同水平游客的需求。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是观测日出的绝佳地点,可以打造“云端日出观测站”。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万名游客前来尖峰岭观赏日出,目前选择在山顶露营观日出的游客占总游客量的30%。百花岭瀑布落差达300米,气势磅礴,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从山间奔腾而下,可以打造“瀑布秘境体验区”,修建亲水栈道,游客可以沿着栈道近距离观赏瀑布。峨仙岭承载着深厚的黎苗文化,可以打造“黎苗文化故事场”,将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等融入旅游项目中,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项目。
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构建生态研学产品体系。海南凭借其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亲近自然、学习知识的绝佳平台。据统计,海南每年接待的研学团队数量达到2000余个,参与研学的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次。分层设计户外运动项目。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和能力,对户外运动项目进行分层设计,包括玻璃栈道、丛林穿越、溪降运动等,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据统计,玻璃栈道、丛林穿越、溪降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分别占总游客量的40%、30%、1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夜间旅游场景。根据山地景区特点,打造星空营地和雨林剧场等特色夜间旅游项目,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航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昌江段,“林”“海”景色美不胜收。陈元才 摄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地景区在推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应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以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体系。山地景区要关注游客密度和生态指标变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测。在景区各个区域安装环境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当监测到游客密度过高时,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短信等渠道发布限流信息,引导游客错峰游览。当发现生态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时,立即停止相关区域的旅游活动,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果发现某一区域的水质出现污染,景区立即切断污染源,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管,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社区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社区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多种补偿方式,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以琼中县什寒村为例,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景区的日常管理、生态巡查等工作,每年可以获得人均3000—5000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提供就业机会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方式。许多山地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优先聘用当地社区居民,为他们提供导游、保洁、安保、餐饮服务等多种就业岗位。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景区的运营管理,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对景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设智慧旅游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游客数量,景区能够及时掌握游客的动态分布情况。当景区内某个区域的游客数量接近或超过承载量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游客分流。在五指山景区,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对景区的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测。对景区的游客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对游客在景区内的活动轨迹、停留时间、游览路线等数据的分析,了解游客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为景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图/省国资委
【作者单位: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
来源:《今日海南》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