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药企实现增长都离不开两个字——转型。
作为慢病领域的龙头,近年信立泰的增长和突围也依托于“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蜕变路径。
根据最新财报,随着信立坦等新产品销售通路打开,信立泰成长性持续凸显: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12亿元,同比增长19.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70亿元,同比增长8.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86亿元,同比增长41.32%。
此前,市场对信立泰的担忧主要来自其仿制药业务遭遇集采丢标陷入低谷,而现在信立泰又凭产品创新找回了增长,无疑进一步证明了其依旧具备“绝地反击”的勇气和魄力。当然,转型期的压力也十分沉重,信立泰又扛住了几分?
制剂托起增长,创新药又是重中之重
其实,区别于大多数传统制药企业,信立泰不仅制药也布局医疗器械,一定程度实现了药械协同。据财报,公司主要产品及在研项目包括心血管类药物及医疗器械、头孢类抗生素及原料、骨科药物等,涵盖心血管、降血糖、骨科、抗肿瘤、抗感染等治疗领域。
但是,从财报来看,当前公司医疗器械板块贡献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不及10%,因此要了解信立泰的增长底色,我们主要还是看营收占比最大的制剂板块。
在药物布局方面,近年信立泰深刻认识到的一件事是,仿制药行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做好自主创新,才能拓展企业的增长空间。
这首先要从泰嘉这款氯吡格雷仿制药讲起。
作为抗血小板凝聚首选药物,泰嘉曾凭先发优势快速抢占市场,很长时间都是信立泰的营收支柱。但随着集采落地,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持续涌现,泰嘉的增长故事也很难继续讲下去了。
据悉,在2019年9月的全国集采中,泰嘉因报价高而出局。丢标的影响也直接反映在业绩上:2020年,信立泰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8.74%,净利润下跌91.49%。
业绩遭遇沉重打击,信立泰大力转型已经是板上钉钉。
怎么做呢?一方面,积极拥抱集采,稳住仿制药业务。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推进更具附加值的创新药布局,扩大业务的想象空间和增长空间。
目前,信立泰已在创新药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声量,有几款产品值得关注。
比如,主要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1类创新药信立坦(药品通用名:阿利沙坦酯片),成为了公司新的营收支柱。虽然本次财报未明确披露信立坦的销售数据,但根据市占率表现等,不少分析师预测,2024年信立坦销售额达15亿元。
信立坦进入市场同样瞄准了广阔的治疗需求,并彰显出一定的先发优势。
据了解,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1.6%,患病人数约为2.45亿。
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市面上已有不少降压药,但信立坦仍有自己的独特性,也相应奠定了增长基础。
据悉,该款药物是唯一由国内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物。目前,信立坦已经通过三次医保谈判,根据现行规则,将在最后一次医保谈判的协议到期后纳入医保常规目录管理。
与此同时,在肾病领域,信立泰拥有全球第二款新一代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恩那罗(药品通用名:恩那度司他片),2023年通过谈判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在代谢领域,信立泰拥有1类新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信立汀(药品通用名:苯甲酸福格列汀片),于2024年上市并于当年通过谈判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总体来看,信立泰增长背后,创新药商业化的驱动力非常明显。不过,信立泰的这轮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难以断言。
转型考验战略定力,盈利“包袱”仍然沉重
纵观信立泰的业务布局,不难发现该公司追求多元化,已将“盘子铺大”,好处在于分散发展风险,挑战则表现在易被成本裹挟。
从单季度业绩来看,信立泰其实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财报,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0.11亿元,同比增长11.23%,归母净利润为9185.5万元,同比下降8.96%,扣非净利润为7287.81万元,同比下降21.77%。
显然,目前信立泰仍有比较突出的盈利困扰:有限的营收增长难以覆盖庞大的费用投入。
根据财报,2024年,公司强化对基层及社区的产品渗透与推广力度,使得基层市场成为信立坦增长最快的终端;以城市核心医院为主,通过学术渗透,同时抓住临采、双通道引流等多种措施,加速恩那罗等产品放量。产品推广过程中,代理合作、全渠道营销体系构建、专业化推广团队建设等动作均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公司各项费用开支也在增加。
财报显示,2024年,信立泰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7.13亿元,占营收比例为42.68%,同比增加15.06%。其中,销售费用大幅增加了45.03%,主要系新上市产品推广所需;财务费用增加了40.2%,主要系存款减少和利率下行导致利息收入减少。
另外,信立泰还有不少在研项目正在开展。
据财报,2024年,公司获得5个产品的药品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临床试验通知书),5个注册批件/补充申请批件/注册证;3个在研器械项目开展临床研究,4个在研器械项目申请注册证。公司全年研发投入10.17亿元,占营收比重25.35%。
目前来看,基于创新药业务处在培育期,医疗器械等板块也还需精细化运营,信立泰加大投入仍是必要动作。公司的盈利“包袱”短期内难以减轻,就更需要产品端加速放量,以构建“收入-成本-现金流”的动态平衡机制。
而长期视角下,信立泰营收增长的信心或许来自两方面。
一是就市场而言,慢性病领域患者基数十分庞大,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二是就企业自身而言,多年布局下来,公司已对慢病领域临床需求有比较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在降压、心衰、抗凝、降脂、代谢、自免、肾病、骨科、肿瘤等领域建立起了系列产品梯队,可覆盖广阔的慢性病患者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一些研发项目也即将迎来收获期。据财报,S086(高血压适应症)已通过技术审评,恩那度司他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CKD患者的贫血适应症)、SAL0108(阿利沙坦酯吲达帕胺)、生物药SAL056(长效特立帕肽)正在CDE审评中。
总体而言,走过仿制药时期的信立泰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短期增量已显现,起码验证了转型的正确性,但追求可持续增长,还需不小的决心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