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步行虫总科—拟步行虫科(下):大麦虫
10.喙尾琵琶甲
喙尾琵琶甲(学名:Blapsrynchopetera),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琶甲属(Blaps)。过去喙尾琵琶甲一直被称为“云南琵琶甲Blaps japanensis yunnanensis Marseul”,在云南也有许多俗名,比如臭壳子、小黑虫、臭屁虫、高脚虫、高脚臭虫、打屁虫等。喙尾琵琶甲是云南大多地方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药材资料丰富,民间应用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有显著的疗效。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滇东、滇中高原分布较为集中,适生区年均气温为13-19℃,年降雨量为750-1100mm,海拔为1500-2100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450m之间。喙尾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水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地区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4cm,体宽约1.1cm。卵圆形,黑色,无光泽,跗节褐色;上唇凹入,被纤毛及茸毛;唇基略凸出,被一个颇明显的直缝和额分开,头被大刻点,两侧刻点近于相连。触角的4~7节,长约2.5倍于宽,8~11节圆而略长,第十一节几乎不长于前方的节,形状尖。前胸较小,宽略过于长,前缘凹入,后缘稍凹入,从前角到中间略圆,略放宽,然后从中间至基部几乎缩小成直线,仅两侧有细边,沿着边有一个很浅的沟,中央几乎扁,雕着很大的刻点。鞘翅基部宽等于前胸,从基部到中部逐渐放宽成圆形,使近于中部之宽2倍于基部,越向后越显得钝圆,末端变成尖锐而短尖。鞘翅显得扁,几乎平,两侧的龙骨突起从上面看见前端的1/3。缘折前端1/4宽,从此到未端突然缩窄平滑,和鞘翅背面的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背部刻着明显的皱纹和粒点,从中可以认出纵纹的遗迹。颏圆,前胸腹板在基节间沿中线有沟,向下弯而变扁,没有龙骨突起。腹部刻着细皱纹,后腹有刚毛刷,呈铁锈色。但未两节似乎光滑而小,有稀刻点,胚节有刺,前端1/4的内侧稍弯,后端1/2直,跗节褐色。
(2)生活地
常栖息于黑暗场所,阴湿之地及仓库、长期堆放草灰、柴炭之处。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
(3)产卵
在昆明和曲靖地区,喙尾琵琶甲1年发生1~1.5代。成虫、幼虫生活周期长,生活史不整齐。以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全年都能活动,新羽化成虫于4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交配产卵。成虫日产卵量在2粒以上;卵孵化率在80%以上,恒温条件下,以25℃~28℃的孵化效果最好。喙尾琵琶甲为夜出型暂栖性土壤昆虫,喜潮湿阴暗的环境,成虫具有夜出习性、防御性,成虫和幼虫都具有群聚性。
(4)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思茅、文山、红河等地,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江苏亦有分布适生区年均气温为13~19℃,年均降水量为750~1 100 mm,海拔为1 500~2 100 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 450 m之间。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水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地区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
(5)功效
清火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熄风定惊。
11.黑菌虫
黑菌虫(学名:Alphitobiusdiaperinus)是昆虫纲鞘翅目拟步甲科的一种仓库害虫。寄主有棉花、木材、黄麻、木香、大米、花生、砂谷、生药材、枣类、玉米、可可豆、茯毛、绿豆、芝麻、豆蔻、乌梅木、白冠、槟榔。危害粮食及其加工品、干果、可可、椰子、豆蔻等。又能食虫尸、虫粪及腐败夹杂物,食性十分复杂。在潮湿粮食、陈粮、粮脚、粮仓及粮食加工厂的阴暗潮湿和夹尘杂物等处发生最多。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7毫米,椭圆形,背隆起,黑褐色至黑色,背面无毛有光泽。复眼为颊所切,肾形,最宽处有3个小眼面,唇基微凹入,触角11节,从第5节开始逐渐膨大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扁,两侧缘前,半弧形,后半部较直,与后缘呈直角形。小盾片半圆形,中胸腹板后缘"V"形脊光滑,无刻点。前足基节窝后方封闭式,前足胫节末端明显扩大。
幼虫:体长11-13毫米,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呈半圆筒形。头大,半圆形,触角3节。体各节背面为黑褐色,自前向后渐深,背中线从前胸背板直达5-6腹节,各节腹面两侧各具刚毛4根,腹末圆锥形,近基部显著缩狭,末端呈尖刺状尾突,其前方两侧各具不规则的短刺8根。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3代。成虫、幼虫均可越冬。喜群居,喜欢高湿度,常栖息于较阴暗潮湿处。如在温度32℃、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完成一代需时37天 [1] 。
(3)危害特征
在东北常与黑粉虫、黄粉虫、小菌虫同时大量聚集危害。成虫或幼虫常聚集在仓库的阴暗壁角、砖石、木板下、尘芥杂物中或粮食碎屑内越冬。成虫有群栖性、趋光性、假死性、同类残杀性,能飞善爬、喜食虫尸、杂物,能抗饥11~24日,喜食潮湿谷物;成虫寿命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可达1年,一般为2~3个月。幼虫喜食带湿谷物及粉类,有假死性、肉食性、群栖性及趋光性,能耐饥3~9日,一般为6日。
(4)地理分布
此虫分布在世界各国,我国除青海、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发现。从1965~ 1985年间,我国海运进口货物中曾多次截获。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越南、伊拉克、叙利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土耳其、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里、加纳、几内亚、埃及、肯尼亚、新几内亚、阿根廷、尼加拉瓜、巴拉圭、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和美国。
12.大麦虫
大麦虫(学名:Zophobasatratus)是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昆虫,又称大黑甲。因是吃晒干的麦糠长大而得名。
(1)形态特征
大麦虫属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整个生命周期为6个月,或更长。
卵:大麦虫的卵为长圆形,乳白色,长约1.5~2毫米,宽0.6毫米。卵外表为卵壳,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损伤。外被有黏液,可黏附一层虫粪和饲料,起到保护作用。卵期7~10天。
幼虫:大麦虫虫体大,幼虫一般体长40~60毫米,宽约5~6毫米,单条虫重1.3~1.5克,呈圆筒形。其体壁较硬,黄褐色,有光泽,有13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黄色。在幼虫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先呈白色。蜕第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后每4~6天蜕皮1次,幼虫期共蜕皮6~10次。生长期为60天。幼虫从头开始蜕皮,蜕皮前活动开始减少,刚蜕皮的幼虫呈乳白色,十分脆弱。最易受攻击。
蛹:当大麦虫幼虫准备化蛹时,会爬到培养物表面,在经过几天的蛹前期后才能化蛹。初化蛹时虫体长20~30毫米,宽7毫米左右,呈乳白色,体壁较软,时间长后逐渐变为淡黄色,体表也变得坚硬。蛹只能靠扭动腹部运动,不能爬行。大麦虫具有比黄粉虫更强的互相残伤取食的习性,正在化蛹幼虫和正在蜕皮的幼虫一样常受到同类伤害,幼虫有时也会把蛹咬伤,使大麦虫放弃化蛹,长期以幼虫的状态存活而不能脱皮变蛹产卵。为使大麦虫能够化蛹产卵,需要饲养人员对那些即将化蛹的大麦虫进行分离,分离时主要要看大麦虫的形为和形态。要化蛹的幼虫不爱活动,蜷缩,皮肤光泽度差。
成虫:大麦虫成虫阶段为大麦虫的繁殖期。成虫刚刚蜕皮出来壳为乳白色,头橘色,甲壳很薄,1~2天后背部变为黑褐色,腹部黄褐色,椭圆形,长约25~30毫米,宽约8毫米。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3对。爬行速度快。温度在20℃以上时,蛹经过6~7天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繁殖期90~120天,每只雌虫产卵250~1000粒卵,平均产卵600粒。
(2)生理结构
大麦虫的生理结构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体壁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与养殖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
大麦虫幼虫的消化道平直且长,马氏管一般有6条,肠管较发达。成虫的中肠较发达,质地较硬,消化道相对较短。
大麦虫的生殖系统结构复杂,分为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主要产生生殖细胞。雄虫一般羽化5天后生殖系统已经发达活跃。雌虫羽化5天后,卵子进入输卵管,受精囊格外粗壮,但是卵子尚未成熟。羽化20天后,输卵管两侧因成熟的卵子积累变圆,此时是产卵盛期。
(3)生物学特性
生殖习性:大麦虫成虫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虫比例为1:1。成虫性成熟时体色变黑,雌性成虫体形比雄虫个体明显偏大。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爬丁雌性个体上,产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2~3天后产卵,并可多次交配产卵,雌虫可连续产卵250~1000余粒。产卵期平均90~120天,产卵高峰为羽化后10~30天。饲料质量对产卵量影响较大。
群居性和自相残杀习性:大麦虫喜群居,适于高密度饲养。但大麦虫更具有自相残杀习性,自相残杀习性是指成虫吃卵、咬食幼虫和蛹,高龄幼虫咬食低龄幼虫或蛹的现象。自残影响产虫量,此现象多发生于饲养密度过高,特别是成虫和幼虫不同龄期混养更为严重。
负趋光性:大麦虫对光的反应大麦虫长期适应黑暗环境存活,喜暗怕光,夜间活动较多。故大麦虫适合多层分盘饲养,以充分利用空间。
运动习性和食杂性:大麦虫成虫后不能飞行,靠爬行运动,极为活泼。成虫为食杂性,可食麦麸、玉米粉、南瓜、米饭和水果等食物。
大麦虫对温度的反应:大麦虫生命力强,并耐饥、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长繁殖,以卵一幼虫一蛹直至羽化为成虫的生育周期约为180天左右。大麦虫喜欢群集,温度在13℃活动取食,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5%较适宜。在30℃下成虫产卵最多,每只成虫最高可以产卵100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产卵,低于10℃不交配产卵。孵化周期因温度条件不同会有很大变化,当温度25~30℃时,卵期8~12天,当温度19~22℃时,卵期15~20天,当温度15℃以下时,则卵很少孵化
(4)种群分布
大麦虫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近年我国才从东南亚国家引进,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把它当做伺喂爬虫类、鸟类及鱼类的食物。
大麦虫原产于巴拿马、巴西及秘鲁等南美地区, [6]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湖北。在群集环境下出现老熟幼虫化蛹抑制、成虫及幼虫自相残杀等现象。食性杂,适应性广,以麸皮、蔬菜、瓜果为食。 [10] 成虫体色变黑即为性成熟,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雌虫交尾2-3天后,在取食的麦麸糖中产卵,雌雄个体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连续产卵600-1000余粒,直至死亡为止。
(5)主要价值
大麦虫味咸,性微温,有毒。有破血,行瘀,散结,通乳的功效。主治折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目翳,丹毒,痈疽,痔漏。营养丰富,富含观赏鱼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大中型观赏鱼的优质饵料,可以在观赏鱼繁殖期投喂,以增强观赏鱼的抵抗力和繁殖质量。如果平时投喂,观赏鱼会出现拒食其他饵料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