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辰
图 1 排浦镇粟地村的敬字塔
在海南,敬字塔大多矗立在儋州北部的一些村庄里,它们历史悠久,至今仍受到当地村民的敬拜,每当时间试图抹去敬字塔上的文字,人们都会用大红色的朱漆重新将这些字描上一遍,年复一年,敬字塔上的朱字不灭,儋州乃至海南的教育、文脉永存。
敬字塔见证儋州人对文化的坚守
在海南,历来有“进士首儋尾亦儋”的说法,第一位海南籍的进士,苏东坡的高足符确就是在儋州参加的乡试,而截至晚清科举制被废除,海南籍的最后一位进士王云清也出自儋州。近千年文脉形成了儋州人重文教尚礼节的风气,晚清以降,这里更是人才辈出,几乎每一个家族、每一个乡镇都有以才学享誉一时的人物。
敬字塔所呈现出的正是儋州人民对文化的敬重。
作为琼崖千载文脉,儋州出现敬字塔本不足为奇,但是,儋州人民对敬字塔爱得深沉,甚至把它写进了民谣当中,所谓“八月八,烧宝塔”,“烧”的便是敬字塔。据说,在古代,儋州的学童们用过的字纸都不能随便乱扔,要收集起来,待到八月初八,才拿到附近村边的敬字塔一起烧掉。
其实,敬字塔并非海南独有,其他地方诸如广东揭阳惠来、湖北利川毛坝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古迹遗存,有些敬字塔的形制规格还要远超儋州。但是,如果论起敬字塔的保存情况,海南儋州可能是首屈一指,至今保存着近30座。一代代的儋州人民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琼崖的文气,这份坚守令人感动。
图 2 塔身上雕刻的纹路仍很清晰
塔里供奉仓颉和孔子
与那些供奉保佑一方水土或者一行买卖神灵的塔不同,敬字塔里所供奉的是仓颉和孔子,在光村镇的一处敬字塔塔身上,赫然写着“千秋敬仲尼,万古钦仓颉”,可见人们对这二位的敬重。所谓“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仓颉是远古时期一位部落首领,他长着四只眼睛,用来体察世间万物,并借万物之形创造出了文字,仓颉创造出文字的当日,连上天都为之感动,粟谷像雨一样落下,而曾经豪横的鬼怪也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这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工具而纷纷在夜里哭泣。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识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通天人之际的媒介,做得一首好诗,更是能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在民间有关敬惜字纸更是有着很多传说,在《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中,作者对因字纸而来的果报大书特书,这些虽属迷信,但是足以看出古人对文字的敬畏。儋州古人建敬字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苏东坡在海南开创了文化的繁荣,后人就有义务将其好好保守,敬字塔就是东坡精神在儋州延绵不绝的明证。
儋州境内的敬字塔历史悠久,存留至今的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嘉庆年间,而最晚的也是晚清宣统年间的留存,至于那些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则又不知道要追溯到哪朝哪代了。敬字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儋州的敬字塔最早是不是苏东坡或者苏东坡的门生修建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苏门遗泽却确确实实地通过敬字塔在海南代代相传。
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当初人们在敬字塔前焚烧字纸的场面,但请试想,每逢八月初八,椰林树影中,一排排的学童整齐有序地捧着这一年攒下的字纸,恭恭敬敬地放入敬字塔中,并点上一把香火,可能嘴里还要念叨些什么祝词。火光骤现,纸飞墨香都化成一把残灰,而敬字塔上青烟袅袅不散,护佑焚字者能够连中三元,这是怎样壮观而又严肃的景象。而及至状元高第,则又要回到敬字塔前,焚香祝祷,一来感谢仓颉暗中相助,二来祈求此地文气长留,于是,族中晚辈以此为洪范,发奋苦读,悬梁刺股,于是文扬儋耳,学满琼崖,又是怎样励志的图卷。
图 3
古塔承载千年文明
儋州的敬字塔规格宏伟,一般都有三四米高,最高的一座居然高达十多米。敬字塔的塔身呈长方形,分三、五、七层,内部虽有石板隔出层级,但整体贯通,也许,这正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中通外直的方正。修建敬字塔的材料也颇具海南地方风格,琼北火山遍布,石料多为青黑色玄武岩,儋州人民就地取材,将玄武岩开凿成巨大的岩条,层层累累,硬是将千斤巨石搭成了数层高塔,这不能不令人钦佩。而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塔身的雕刻,葫芦、异兽、珍宝、祥云,人们把所有能想到象征吉祥的图案都安放在了
更让人抚掌称绝的,是敬字塔上的文字,敬字塔本就为文字而生,那些刻在塔身上的文字则更是令人敬畏。儋州敬字塔塔身文字多以楹联的形式成对出现,文章整饬、立意高远,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说,都可称得上是上品。例如“圣绩
如今,儋州仍然传承着先祖对文化的重视,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如果驱车行驶在儋州的公路上,就会看到沿途村口高
百年古塔守望千载文脉,如今,在自贸港建设的时代语境下,海南的教育也在飞速地发展,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塔也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人文海南注入新的活力。